虚拟的场景、真实的交流,一场远隔千山万水的研讨会在德中两国间进行

“把护理质量提高,让老人病得有尊严,活得有质量,DCGP(德中护理协会)的第一步迈得扎实,受到了德国联邦卫生部国际司的高度赞扬。”湖南省政协湖南发展海外顾问成员、德中护理协会理事、护理专家李霞说道,“作为湖南省政协湖南发展海外顾问,期盼这个项目在湖南落地。”

10月19日至22日,为期4天的首届“德中中风病人护理走向统一护理理念发展道路”研讨会在德国隆重举行,并在收获丰硕成果后圆满落下了帷幕。

据悉,该研讨会是基于德国联邦卫生部和中国卫健委之间缔结的两国合作框架协议下,由德国联邦卫生部资助的双边护理合作专题项目。该项目在德中护理协会理事会的领导和德中两国护理专家项目组的共同努力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不仅有“德国制造”,还有“德国护理”

享誉全球的德国制造,不仅体现在那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汽车、电器等先进制造业领域,更体现在同样领先国际的护理行业。在德国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的强有力支撑下,德国护理业有着先进的理念、技术、管理、科研、产品、培训体系,及各级医疗康复养老护理机构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

正如德国护理协会下的13000多所遍布德国16个联邦州不同类型的护理机构,它们所共同遵循的行业标准一样,“系统化的护理体系”正是中国护理行业急需的借鉴之处。

基于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护理行业的发展状况及促进德中护理行业的双向交流,德中护理协会主动作为,承担起与中国护理从业人员共同研究及学术研讨的职责,并架起德中两国间的桥梁,开展广泛合作和技术交流活动。

德国时间10月19日清晨5点30分,10位德中护理协会的项目组专家在德国不同的城市,迎来了来自中国武汉、杭州、南京、长沙四大试点城市的50位护理人才,这50位护理人才均是从众多精英中层层选拔而来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护理专业领军人。

主讲人通过生动形象的真实中风患者案例,从收集患者信息到做出护理诊断,从以护理诊断为依据再到激活治疗性护理实践,从理论到实践给出了详尽的讲解和示范,深入浅出地给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护理诊断、激活治疗性护理的“课程盛宴”。

培训中的一个个案例,都是德国护理程序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在分组讨论中,中国护理人才通过找寻德中护理的不同操作方式,进一步加强学习护理诊断和激活治疗性护理的相关Bobath技术,对于中国护理人来说,这给基础刺激护理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带来极大帮助。

酝酿德中护理“下半场”

在研讨会中,50位中国护理人和德国护理专家们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却同时出现在了一个“虚构”的场景中,他们“真实”地面对面讨论交流,这一切得益于先进的科技手段。

研讨会采用目前最先进的三维网络模拟软件技术,模拟出会议厅场景,每位与会人员选定各自“替身”,在会议厅中能说能走、能写能画,同时还能随时调出文档、及时鼓掌表决,强烈的参与感和真实的体验感让与会人员仿佛真正置身于会议厅中,休会期间还可以散步观景或在私人区私聊。

德中护理协会主席玛丽·露易丝·穆勒说,“借助这个崭新的高科技知识交流和学习平台,我们可以从不同层次的护理科学原理和护理实践(包括护理管理)来为大家提供信息和培训,从而实现我们德中护理理念走向统一的目标。”

事实上,这场研讨会筹备已久,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原有的计划,穆勒在开幕式致辞中说道:“由于新冠病毒的来袭,德中护理协会不得不取消原定于3月份的中国之行。而这次研讨会为德中护理双边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为今后的远程交流打开了一个通道。”

德中护理的双边合作很快将迎来“第二步”。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还酝酿出了德中护理行业交流合作的“下半场”,12月15日,中国护理专家将为德国护理专业人士提供相应培训,分享中国特色的护理经验。

作为湖南省政协湖南发展海外顾问团成员,同时也是德中护理协会理事会理事,李霞是研讨会的全程参与推进者之一。在被聘请为顾问团成员后,身处德国的李霞一直心系湖南护理行业的发展,此次通过她的努力,为湖南长沙争取到了6个参会名额,为湖南护理行业带来了国际化视野和经验。

她说,“我希望能和他们一起继续工作,为长沙的护理工作走出与国际理念一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之路尽一份力量,让更多专业护士能掌握先进科学的护理理论和实践,为更多失能失智患者提供科学精准的治疗和护理,为患者和家属排忧解难。”

文丨《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彭叮咛

通讯员丨李霞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