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至7日,霏霏细雨,浏阳也飘洒着些许清凉的况味,石头记桃花社暨“谭嗣同与维新运动”主题读书会如约而至。70余名来自于湖南各地的书友们齐聚一堂,以交流分享寻得同频共振,以探求湖湘文源觅得人生慧眼。
读书会以游学形式进行,先后参观了时务学堂、浏阳文庙、谭嗣同故居、谭嗣同祠、算学馆,拜谒了谭嗣同墓庐,并举行了大型公祭活动。同时,还邀请了著名湖湘学者谭仲池、郑佳明、夏剑钦、周建刚、谭伯牛、谭嗣同玄侄孙谭裔与书友交流分享心得。
拾观点
谭仲池 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
“谭嗣同是一个阅历深沉、极富智性和理性的独立思考者、先觉者、先行者。他的灵魂的光芒和浩然正气,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和谐发展放射更加夺目的辉焰和氤氲更加浓郁的清澄之风。”
郑佳明 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社科联原主席
“谭嗣同启蒙思想的创新就是提出‘冲决网罗’,第—次公然挑战宋明以来的纲常伦理。‘冲决网罗’的思想实际上就是要实现人的平等,达到平等、仁爱、博爱之境。而谭嗣同的‘仁’既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尊重、传承,同时又颇有新意,以“仁”通佛,与宋明理学划清界限,为他的‘冲决网罗’的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
周建刚 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副院长、教授
“谭嗣同在清末,在西学冲击下,用最激烈的方式,大讲‘仁’就是取消上下、男女、君臣的界限,最终引发中国近代激进主义,引爆了这颗炸弹,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仁学》,不就是一个理论版的《红楼梦》吗?区别只是,贾宝玉出家,谭复生就义了。”
反对君主、冲决网罗、平等仁爱、包容崇尚西学、主张日新、重商,是谭嗣同启蒙思想的主要特点。明清以来,世间不乏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重要思想家,但谭嗣同是真正把“推翻封建统治,流血牺牲在所不惜”作为他的明确立场。
试看谭嗣同启蒙思想内核,或冲决网罗,或平等仁爱,或崇尚新学,激进而不失创新,无畏而更添深刻。“冲决网罗”所裹藏思想,实则为公然挑战宋明以来的纲常伦理,旨在实现人的平等,达仁爱、博爱之境。
以往对谭嗣同的认知,往往集中于立于时代浪潮、视死如归之上。“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898年秋天,怀揣“历史使命感知感”的谭嗣同慨然赴死,欲以鲜血祭旗,促家国昌盛。所谓视死如归,所谓自上而下,在其所著的《仁学》之中,也已不成熟的体系显露其思想风采。
秦汉以后,“礼”的硬化和僵化,窒息了社会的发展,谭嗣同意欲以“仁”来将其化解,冲决网罗行至平等之境。宋代以后至明清,“宗法社会”的“礼法”观、等级观宛如一双巨手,扼住了当时社会进步的喉咙,阳明学、王学左派、《牡丹亭》、《红楼梦》……无不想以“仁学”掰开这双名为“礼教”的手,直至在谭嗣同的《仁学》中得到了爆发。谭嗣同既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尊重、传承,又在西学冲击下,用最激烈的方式,以取消上下、男女、君臣的界限,引爆了“对抗礼教和专制”这颗炸弹,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
谭嗣同曾奔走于全国各省,行程8万余里。在这期间,谭嗣同洞悉民情、结交义士,视野逐渐开阔,这份游学经历成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养分。1895年8月,回浏的谭嗣同与欧阳中鹄共组浏阳算学社;1897年,谭嗣同、唐才常、欧阳中鹄等人借奎文阁兴办起湖南近代第一所兼学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校――“新算学馆”。浏阳算学馆虽只开办一年,但对各地学风的转变功莫大焉。自它开设后,各府、州、县纷纷仿而效之,在书院功课中增设算学,研习算学之风渐起。
恍惚间,石头记众书友仿佛回到了1897年,看到了百年前站在浏阳算学馆前的谭嗣同,以及向学风气的萌芽渐起姿态。
图文|《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邹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