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11日讯(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赵善露)今日,记者从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余宏杰课题组等团队,在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与传播动力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今年3月9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
据介绍,该研究基于截至2020年4月3日湖南省报告的1178例SARS-CoV-2感染者、15648名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信息,研究结果显示湖南省在实施对新冠疫情一级响应前、后,平均系列间隔(一代病例和二代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从7.0天下降至4.1天,症状前传播的比例从50.8%上升至76.7%,表明采取的病例隔离和密接追踪等干预措施将多数传播事件限制在了感染的早期阶段,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传播。
同时该研究估算了关键的传播参数:新冠肺炎的平均潜伏期和代际间隔分别为6.4天和5.7天,平均系列间隔为5.5天,其传染性在症状出现前1.8天达到峰值,95%的传播事件发生在病例发病前8.8天至发病后9.5天,59.2%的传播事件发生在出现症状前。研究还发现了症状前传播和无症状传播的相关证据,其中无症状感染者引起了3.5%(15/432)的本地传播事件,而在至少存在一个无症状感染者的聚集性疫情中,由无症状感染者引起的本地传播事件占60%(15/25)。
感染者和被感染者年龄接触矩阵显示,15-64岁的密切接触者被感染的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密切接触者。校正传播链中上一代病例与其所在聚集性疫情的影响后,发现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在不同年龄与性别的人群、无症状感染者和具有临床症状的确诊病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较15-64岁人群,0-14岁人群的易感性更低(OR=0.58, 95% CI 0.34-0.98),65岁及以上人群的易感性更高(OR=1.65, 95% CI 1.03-2.64)。此外,家庭内接触发生新冠肺炎传播的风险显著高于亲属间接触、社会接触及其他接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病例在传播链中传代次数与累计接触人数的增加,新冠肺炎的传播风险呈显著降低的趋势。
该研究系统阐述了新冠肺炎传播动力学参数的动态变化,揭示了无症状传播和症状前传播在疫情传播和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评估了接触模式、传代次数与接触人数等因素对新冠肺炎传播的影响,证实了不同年龄人群的易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强调了儿童在新冠肺炎传播中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成果证明了采取病例隔离、密接追踪等人群干预措施和戴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可为后期制定更有针对性、可持续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新冠肺炎对全球健康、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