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多领域专家掀起一场“头脑风暴”

近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座谈会暨《中国列车》艺术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功举办。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国际传播、哲学及艺术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打造“三个符号”

用符号传递中国思想

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

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认为,应从国际合作的硬实力、国内的宣传机制和宣传机构、官方和民间对外宣传等方面进行协调,国际化、一体化建筑建设一定会蒸蒸日上。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意大利原大使李瑞宇看来,“讲好中国故事是关键,不但要有特色、还要有精品作品,更要加强改进国际传播,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角度,来讲好中国的故事。”

作为一名艺术家,从“丝路金桥”到“命运之舟”,再到如今的“中国列车”,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委员舒勇始终致力于通过艺术作品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伟力。

在舒勇看来,“艺术家应该以实践为根据,用作品去进行交流!打造三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超级符号,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使命,我希望能够用一辈子的实力去打造三个超级符号出来,用符号去传递中国价值观、传递中国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理论的构建,应该做好研究,把中国文化的的精髓,体现到经济理论构建中,进而成就经济学。”作为一名经济学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王琛伟这样说道。

创作“中国列车”

打造中国轨道交通文化产融高地

此次研讨会还是《丝路金桥》会客厅系列活动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背景下举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舒勇的作品“中国列车”也是当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案例和一次有益探索。

对于创作“中国列车”艺术作品的重要意义,湖南大学中国轨道交通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伍定均说道,这是首个以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列车”为标志,院馆合一,全面展示中国轨道交通文化发展历程、智慧城轨创新产品等,用共建共享的方式打造湖南新地标、中国轨道交通文化产融高地。

据悉,“中国列车”是中国首个以轨道列车车身为空间载体的新场景沉浸式体验博物馆。列车的整体是一个循环再利用的不同时期、不同功能和不同外形的列车车厢,如蜿蜒的巨龙,稳稳地停靠在铁轨上,当代而永恒的构筑物,会主动与城市建立新的对话。

从党史到新中国史,再到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是《中国列车》的灵魂和主线。这是一条面向未来的仪式空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内部展示和体验,将轨道交通的发展史以及中国革命历史呈现给每一个人眼前,使其成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新纪元的宣言。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列车”将见证着新时代的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胜利的前方。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