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围绕文件中提到的改革亮点,政协融媒记者邀请农业界政协委员一一解读。
增强农产品供给 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确保粮食稳产丰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要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提升水稻产量是我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我长期研究的方向。”省政协委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常硕其说。
2023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就在岳阳屈原管理区开启了全域水稻单产提升行动,今年已进入第三年。
常硕其说:“三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是全域水稻单产提升是切实可行的;二是单产提升一定要将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好农业社会化服务,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三是单产提升行动一定要重视适度规模经营,发挥新型主体的作用,实现单产提升的有效经验模式;四是要充分利用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依据土壤、品种等要素精准施肥。关键要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此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让中国人的饭碗多装优质湖南粮。”
完善乡村治理 推进“多格合一”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基层网格化治理“多格合一”。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治理面临着更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治理模式难以满足需求。”省政协委员、邵阳县政协副主席肖湘森说,“推进‘多格合一’,有助于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实现精准治理。”
如何推进农村基层网格化治理“多格合一”?肖湘森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明确职责边界,清晰划分各部门在网格治理中的职责,避免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农村基层治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动态管理,为“多格合一”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加强网格员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网格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网格员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支持综合利用秸秆禁烧 不再“一刀切”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精准划定禁烧范围,依法依规落实禁烧管控要求。”
省政协委员、省农业农村厅政策法规处处长聂建刚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问题,其中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之一。”
聂建刚说,过去禁烧政策存在“一刀切”问题,导致执行难度大。一号文件提出精准划定禁烧范围,结合各地气候、种植结构等因素,科学确定禁烧区域,确保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调依法依规落实禁烧管控,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政策有效落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聂建刚建议,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鼓励企业和农民参与;加强科技研发,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创新,提升资源化利用效率;完善监管机制,确保政策长期有效执行。
科技赋能农业 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
省政协委员、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姣军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看出中央对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深度融合、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视。新质生产力就是用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把农业生产力提上来,把农民的收益提上来,把农村的综合效率提上来。”
作为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委员,熊姣军积极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参与了“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中的长江流域再生稻丰产高效课题攻关,探索再生稻新品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的技术集成,与华南农大、华中农大、湖南农大合作建设全球首个再生稻无人农场,通过“农机+农艺+信息化技术”融合,2024年再生稻产量达到1265.28公斤/亩。
“这正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次完美结合。”熊姣军说,接下来将继续开展新质生产力的摸索与实践,让成熟的技术服务更多的种粮户,让种粮人能多产粮多赚钱。
“两个不允许” 管好用好资源资产
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这“两个不允许”引发广泛关注。
省政协委员、长沙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正高级农艺师徐大建认为,这一政策主要考虑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将间接有利于城市房地产的出库存化;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是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
早在1999年国务院就明确禁止城市居民购买农村住宅,2004年《土地管理法》修订后进一步强化了宅基地流转限制,2025年政策首次将退休干部群体纳入监管范围,填补了此前对这一群体监管的空白。
“政策并非单纯的市场管制。”徐大建说,如何盘活农民手中的固定资产,增加农民的资产流动性值得思考。要进一步完善农房、宅基地的相关细则,以土地制度为切入点,重构城乡关系,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细化宅基地盘活路径,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实施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壮大富民产业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益阳市政协委员、桃江县金洲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文振华对此深有感触地说:“文件中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内容,精准指出了合作社发展的痛点。过去,我们虽实现土地流转、产值增长,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如今,发展特色农产品种养让我看到曙光,像生态绿色稻鸭油共生轮作,契合绿色发展趋势,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文振华认为,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薄弱的加工环节限制了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加大投入、引进技术,融入本地文化进行文创包装,能让农产品更具竞争力,拓展利润空间。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品牌,是乡村产业腾飞的关键。整合资源,凝聚产业合力,塑造区域品牌,能让农产品走出本地,提升知名度,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蔡烨 刘敏婕 李崎瑜 通讯员 郭凌览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