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积极履职尽责,成为云岭大地上民族团结的播种者和筑梦人。
“我的衣服融合了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等多个民族的元素。大家都说,我把民族团结‘穿’在了身上。”
全国两会期间,来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身穿民族服饰,分享着民族团结进步的“云南经验”。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情系云岭大地各族儿女,三次考察云南,四次给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回信,指引云南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无论是在全国两会会场,还是在云南各地,“民族团结进步”在委员口中、群众心里深深扎根。
近日,记者走进昆明、普洱、红河等市州,目睹这里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聆听这里的老百姓讲述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故事——
2024年9月25日,在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园里,当地群众欢聚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周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静颐/摄)
丰碑如磐 誓言永恒
一块石碑,26个民族,48人盟誓。
在云岭大地,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团结故事。
1950年,云南普洱专区各族代表应邀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祝活动,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回到家乡后,普洱各族群众举行盟誓大会,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
“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尽管誓词碑经历了70多年风霜洗礼,但碑文誓词却清晰可见。誓词下面是来自26个民族的代表用傣文、拉祜文、汉文等文字书写的48个名字。
从那一刻起,民族团结就像生命线一般,在云岭大地深处生根发芽。
70多年来,云南各族群众一心向党、团结奋斗,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书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生动篇章。
2024年8月,8名当年盟誓代表的后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边疆各族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对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书写的民族团结进步生动篇章给予肯定;勉励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总书记的回信,饱含对我们边疆各族儿女的深情关怀,让我们心里涌动着一股暖流。”写信发起人之一、55岁的哈尼族汉子方财兵湿了眼眶。他是70多年前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方有富之子。2017年,方财兵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义务讲解员。
“每当我站在碑前,看着身着盛装的各族群众踏歌欢聚,我的心总跟着他们的舞步一起跃动。”说起誓词碑故事,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云南省普洱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玮很是激动。
“我们都是收信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们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踏实履职、主动有为,助力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续写新时代的誓词碑故事。”
黄玮的话表达了云南省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共同的心声。
从春城昆明到红河岸边,从茶马古道到景迈山上,几天的采访,记者了解到,云南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积极履职尽责,成为云岭大地上民族团结的播种者和筑梦人。
山乡巨变的政协作为
在祖国西南边陲、中缅交界处,有一座古老茶山——景迈山。
清晨,冲破翻滚的云海,太阳探出头,霎时,霞光万丈。
景迈山的日出十分壮观!
这里居住着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5个民族的群众,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家园。
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景迈山深处的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芒景村。82岁高龄的苏国文身着布朗族服饰,精神矍铄。他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盟誓代表后代之一。
1950年,苏国文的父亲苏里亚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前往北京,他向党中央向毛主席宣誓,回去后一定要带领景迈山各族人民永远跟党走。
“每次我父亲回想起在北京、天津、上海这些大城市的见闻,他都会憧憬未来的景迈山也能通上汽车,用上机器耕田,实现昼夜通明的梦想。”说着,苏国文抬头看向墙上一张黑白照片,眼里闪烁着泪花。他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是他父亲在北京拍的,“这是我父亲人生的第一张照片,也是我们布朗族人的第一张照片。”
如今,景迈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国文父亲的梦想都已实现。
而最令苏国文兴奋的是景迈山申遗成功。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成功后,景迈山声名远扬,随着来景迈山旅游的客人多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变好了,各民族群众也更加团结了。”苏国文笑了。
回望漫漫申遗路,始终有政协委员的身影。自2012年开始,各级政协委员持续提交提案,呼吁加快推进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最早把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建议带上全国两会的,是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何春,她连续10余年提交相关提案。
“作为一名亲历者和提案者,景迈山申遗成功的消息让我万分喜悦!”在普洱市政协,记者见到已经退休的何春。
何春的家,就在景迈茶山脚下。她对景迈山的一草一木充满感情。“景迈山拥有古茶林面积2.8万亩,古茶树320余万株,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茶林景观最典型、文化内涵最丰富、人与自然关系最和谐的古茶林,具有重大的科研、景观、文化和生产应用价值,这种世界级的茶园理应得到世界级的呵护。”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在保护这片宝贵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当地政府和群众面前的一大难题。
“保护古茶林不仅是为了历史,更是为了未来。”普洱市政协委员张溯是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2017年来到景迈山时,他看到许多村民急于建房,大量“违建”威胁着古茶树的生存空间。
张溯与当地村民深入沟通,解释政策,并通过调研为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如今,云南省、普洱市相继颁布实施专项法律3部、规章制度7部,为景迈山古茶林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这些年,云南省政协也将目光投向景迈山,他们多次深入调研,了解群众需求。2024年,省政协将《关于保护传承利用好普洱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列为重点提案,9月举办了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与相关部门面对面协商。
在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的努力下,景迈山的环境得到了改善,文化得到了传承。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入夜,苏国文家门前,一场篝火晚会正在热闹欢腾地举行。身着绚丽民族服装的布朗族群众与各方游客手拉手、肩并肩,载歌载舞,分享丰收的喜悦……
在“书同文、语同音”中相融相亲
从昆明市出发,乘坐高铁一路向南,记者来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这里有一条国际性河流——红河,因流域内多红色沙页岩地层,水呈红色而得名。
记者一走进红河州政协,州政协秘书长赵钊便迫不及待地介绍起来。
红河州生活着哈尼族、彝族、苗族、瑶族、傣族等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61.5%,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在红河州政协文史馆,记者通过一幅幅精彩的图片,看到了红河两岸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情景,也了解了红河州政协在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历程中作出的不懈努力。
这是红河州政协开展“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讲一席话”活动的一幕。
只见部分州政协少数民族界、侨界委员,和部分红河县侨界、民族宗教界委员齐聚一堂。
他们诗歌朗诵、歌舞展演、集体诵读……乍一看以为是联欢会现场,但仔细听听看看,原来大家在诵读民族团结经典、谈民族团结感悟、展示民族特色服饰。
“三个一”活动,是红河州政协开展“全面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下简称“双推”)协商活动的生动案例。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有26种语言、22种文字并存,语言省情复杂,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仅是国家战略和法律规定,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年9月,云南省政协向各级委员发出倡议,号召全省政协委员、界别群众行动起来,发挥政协优势和作用,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云南全面推广普及和国家统编教材全面推行使用,切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篇“大文章”。
云南省政协民宗委主任马文亮介绍,去年全省三级政协组织和3.1万多名政协委员推进“双推”工作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景区、进宗教场所,把工作延伸到田间地头,把共识导入到群众心中,成为助推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一张名片。
“我们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同‘双推’协商活动结合起来,运用‘书香政协’等特色履职平台,精耕细作打造了21个‘双推’示范点,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政协力量。”普洱市政协主席陆平告诉记者。
如今,在德宏、在楚雄、在临沧,有声有色的“双推”协商活动全面铺开,各族群众在“书同文、语同音”中实现情相融、心同向。2024年,云南省各级政协举办“双推”活动7700多场次,覆盖群众160多万人次。
…………
推窗见青山,凭栏听流水。古道蹄声响,入梦那柯里。
那柯里,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位于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千百年来,茶商马帮就是从这里出发,将一批又一批茶叶运往远方。
走在古朴的青石板上,仿佛穿越千年,驼铃声声,茶香阵阵,茶马互市一片繁华。
一路上,不少穿着哈尼族、彝族、傣族等服饰拍照的游客,为这青山绿水添了一抹色彩。
“普洱市各级政协对那柯里的文化旅游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宁洱县政协主席翟艳波向记者娓娓道来,“围绕那柯里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多次组织调研,助力做好茶马古道、旅游、群众收入‘三篇文章’……”
太阳落山,不远处的农舍升起袅袅炊烟,耳边传来了《马帮情歌》悠扬朴实的歌声。记者的采访接近尾声,云南各民族相依共存、团结协作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百花园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一定会越开越绚烂!
作者:本刊记者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