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稻浪间,收割粉碎机轰鸣推进,秸秆瞬间化作细碎草屑,如春雨般均匀回归大地——这是近日出现在衡阳市雁峰区岳屏镇公益村田野间的景象。然而不久前,这片土地上还弥漫着焚烧秸秆的浓烟与村民的叹息。转变的起点,源于区政协委员、公益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陆小军一个切中要害的建言。
公益村1400多亩田地,每逢油菜收获季,传统模式便让村民苦不堪言:手工割晒、收集菜籽、焚烧秸秆。这一套流程不仅费时费力,让人腰酸背痛,焚烧秸秆带来的滚滚浓烟更是严重污染环境,火灾隐患如影随形。“以前收割累得够呛,还整天提心吊胆,怕熏着了、怕烧着了!”村民的无奈,陆小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雁峰区岳屏镇政协委员工作室进村入户开展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时,陆小军精准抓住了这个长期困扰乡村的生态与发展难题,他果断建言:引进收割粉碎机,对秸秆进行就地粉碎还田,彻底打通秸秆综合利用的“最后一公里”。
这一“金点子”迅速得到岳屏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采纳。区政协委员、镇党委副书记陈英睿表示:“秸秆问题事关蓝天净土与群众安康,陆小军是政协委员,公益村是区政协联点村,秸秆禁烧综合利用这个头就从公益村带起!”
镇政府迅速决策,镇生态事务中心租用两台收割粉碎机投入公益村及周边区域作业,于是在公益村的油菜田里,一番新景象呈现在人们面前:一人驾驶收割粉碎机高效粉碎秸秆,一人同步收集油菜籽,每台机器每小时可完成5至6亩作业。技术的革新,让村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从焚烧的焦虑中解脱。“又快又省心!再也不用担心污染和火灾了!”村民们的笑容与赞叹,是变革最生动的注脚。
公益村的成功实践,揭开了全镇发展绿色农业的序幕。岳屏镇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广“收割+粉碎”一步到位的农机升级技术。如今,全镇6700多亩耕地广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曾经的“浓烟锁镇”已变为“白鹭翩跹”,空气质量实现了从全市倒数到名列前茅的惊人跃升。更令人欣喜的是土地的回馈:采用秸秆还田技术,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粮食亩产增加100公斤,化肥使用量降低近30%,每亩成本直降百元。村民们不禁感慨:“地越种越肥,天越来越蓝,成群白鹭盘旋田间的风景,就是最好的生态答卷!”
文 | 王妙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