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小文
2020-01-23期03版
这条道路,最重要的是领路人———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如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锲而不舍,坚定前行
1945年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窑洞有一段关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著名对话。黄炎培指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都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他问毛主席,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这个问题,一代代共产党人都在认真思考、探索、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这条道路,最重要的是领路人——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如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锲而不舍,坚定前行。习近平总书记说,“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很容易走散了、走丢了。”
为什么世界上但凡一切大事好事,办的人多了,办的摊子大了,办的时间长了,反而难以办好,甚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了?黄炎培说,就因为“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史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这就是“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很容易走散了、走丢了。”精散、气散则神散,心散、人散、队伍散,必然是心丢、人丢、事业丢。
所以,我们党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全党深入持续开展的教育活动,确立为要着力建立的常态的、重大的制度,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就是审时度势、因势而治、德治为基、强基固本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就是在为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石。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