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凌云 通讯员 陈颖
6月下旬以来,重庆持续遭遇强降雨天气,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多地出现洪水、塌方、滑坡等险情,截至6月29日,洪涝灾害已造成涪陵、黔江、綦江、荣昌、武隆等25个区县的267个乡镇(街道)受灾。在全市各地各级干部群众积极应对暴雨灾害,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抢险的行动中,记者捕捉到不少政协委员的身影,更感受到凝心聚力的政协力量。
6月29日清晨,在重庆涪陵区白涛街道联农村5组上青冈堡的地质灾害现场,一个年轻人力排众议,独自攀到滑坡最严重的点位上方,小心翼翼地查看岩体稳定状况,为准确研判险情并制定治理方案留下了第一手宝贵资料。他就是涪陵区政协委员、白涛街道办事处主任高亮。
6月28日晚,涪陵突降暴雨,导致白涛街道联农村5组上青冈堡一带岩体出现了大面积滑坡,严重危及下方2户10名村民的生命安全。接到险情电话,高亮连夜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灾害现场,与村社干部一起疏散撤离受灾群众。走不动的老人,背!跑不快的孩子,抱!受灾现场,高亮成了最忙碌、冲在最前面的那个身影,他说:“我得兑现我的承诺,出发前,我是立过军令状的,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群众全部安全转移,绝不落一户、漏一人!”
安全疏散完群众已是拂晓,高亮顾不上休息,又带着救援队返回滑坡带进行现场勘查。不仅是联农村,还有小田溪社区、油坊社区、官桥社区……高亮用三天两夜的时间疏散、勘查了白涛街道受灾的10个村(社区)。
暴雨初停,高亮又会同规划和自然资源所的干部,共同探讨滑坡治理措施,敲定治理方案。目前,上青冈堡滑坡点等3个地灾点的治理方案已完成并通过。
高亮还打算就武陵山区地质灾害治理专门进行一次深入的调研,撰写成社情民意信息报送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希望能够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早发现、早治理。
在重庆武隆区的偏远山区桐梓镇,有一位为百姓所称道的“泥腿子”政协委员———武隆区政协委员、桐梓镇宣传统战委员徐小波。6月20日至22日,武隆区出现持续大暴雨天气,桐梓镇、江口镇、后坪乡等6个乡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其中桐梓镇部分地区滑坡严重。徐小波立刻及时指导群众防灾避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同时开展走访排查。得知镇里长征村、双凤村、香树村、繁荣村的玉米地受损,徐小波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查看,并组织村社干部报好农业损失保险。为排查地质滑坡等各类隐患,他走遍每一个村,排查辖区内所有的隐患点。23个隐患点,每一处他都坚持亲手拉好警示线,立好警示标志,看到工作完全落实后才会放心离开。
6月27日重庆黔江区突遇暴雨灾情,“大暴雨在凌晨4点突然袭来,雨势之猛,灾情之快,完全超出了想象!”区政协机关工作人员向记者提起当时的情形仍感惊心动魄。暴雨引发洪水,造成全区30个街道乡镇的道路、房屋、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在濯水古镇,涨势汹汹的洪水迅速漫上街道,不少风景树也被洪水冲倒,黔江区政协委员、镇党委副书记庞秋波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巡河,劝导群众及时远离河岸,严令禁止垂钓和小船驶进河面。她还进入居民家中参与积水清理和淤泥清除,组织人员清理路障,用沙包阻截山洪水直逼农家。灾情面前,巾帼不让须眉。
基层一线的委员们奋战在抗洪抢险前线,他们身后的政协组织同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6月22日,綦江区干流发生超历史洪水,有史以来最大洪峰通过綦江城区。洪峰退却后,留下的一片狼藉成为亟待收拾的“烂摊子”,綦江区广大干部群众连夜投入到“边退水边清淤边消杀”的紧急战役中。綦江区政协主席母明江及主席班子成员分别带队前往綦河沿线开展洪灾之后的清淤工作。虽然雨还在下,虽然脚陷泥泞,但母明江率领的政协队伍依然干劲十足。他鼓励受灾群众在政府帮助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坚定信心,战胜困难,将损失降到最低,并号召广大政协委员要提升防汛减灾意识,遇到险情时听从政府转移安排,帮助群众及时有序撤离危险地带。
同样的,大暴雨过后的6月28日到30日,黔江区政协主席班子成员即分赴各联系乡镇检查灾情,指挥群众抗灾自救,抓好灾后重建、生产恢复、防疫减灾等工作。
6月21日至22日,渝西部分区县也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在这非常时期,荣昌区政协组织的一场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专题协商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应急管理队伍建设、装备及物资储备、应急处置机制、区域协作……6月29日,区政协主席会议现场,一个个关于应急管理的关键词频频迸发。
联想到这次暴雨灾情对应急管理能力水平的考验,委员们纷纷建言强调,要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合力,进一步健全完善从区到镇街、村(社区)的应急管理网络体系,形成区级机构专业化、镇街、基层单位应急救援力量常态化、应急指挥科学化的应急救援格局。
在报送区委、区政府的协商意见中,区政协还建议要按照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整体效能,建立完整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值班值守标准化、信息报送时限化、分析研判数据化、预警防控规范化、物资力量统筹化、指挥处置可视化”的日常规范管理要求在全区应急管理系统中实施,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