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聚焦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短板”,高起点规划、严标准建设、全方位推动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以益阳市为例,截至2019年底,已累计投入近15亿元,已经完成54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全市81个乡镇将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益阳市赫山区政协委员、赫山区财政局副局长陈柏军在调研中发现,已建成的镇级污水处理厂仅有少数在运营,绝大多数还是处在试运营或者停运的状态。究其原因,陈柏军认为主要是处理成本太高,企业无法负担。一方面费用收不上来,另一方面费用降不下去。
污水处理设施“三分建、七分管”,让污水处理厂持续稳定的“动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效益。污水处理厂建而不用,意味着每天有本来可以净化的大量污水肆无忌惮流入江河,一年下来,可想而知有多少污水在破坏青山秀水。
为此,陈柏军建议,要调整考核“指挥棒”。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已经接近尾声,考核的重点内容要从厂房、管网的建设,转移到后期的运营、管理上来,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活污水处理费收支管理办法。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发改、环保、住建、财政、乡镇政府等部门的工作责任,避免工作推诿。
陈柏军认为,要整合治理“资金袋”。要进一步整合农村综合治理的相关资金,单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补贴乡镇污水处理的运营管理,并适当提高标准。建立专项奖补资金,对作用发挥好、成效明显的污水处理厂给予治污奖励。
同时,要完善收集“地下网”。要进一步完善污水的收集管网,一方面要扩展地下管网,确保将辖区污水应收尽收,并根据镇区发展,做好提前规划;另一方面要抓紧改造老旧管网,切实做好雨污分流工作。
通讯员丨 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