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中的独有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优势,推进国家治理科学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在于国家治理的科学化,而国家治理科学化需要获得充分的信息,也就是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社会的利益多元化和分工精细化,相应地使利益诉求和意见声音更加复杂多元,客观上增加了国家治理的难度。国家治理,不可能简单地把各方面的信息纳入到政治决策之中,而是要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归纳、加工、整合,提炼概括出全面性、深层次的信息,以便作出反映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公共决策。西方那种票决民主通过简单投票,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决策,既不能获得全面真实的信息,更不能获得经过加工整合的理性信息。而我国的协商民主作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同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它强调通过参与主体的讨论、交流、协商,既可以把各方面的信息反映到公共决策中,有利于消除信息局限或偏见的束缚;还能够在进行理性讨论、沟通协商中提出更高层次的集体智慧,揭示出更多的信息,也就是真理越辩越明,以提高公共决策的品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协商,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批评和监督,可以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有效克服党派和利益集团为自己的利益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倾轧的弊端;可以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为了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固执己见、排斥异己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发现和改正失误和错误的机制,有效克服决策中情况不明、自以为是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有效克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无法表达、难以参与的弊端;可以广泛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克服各项政策和工作共识不高、无以落实的弊端。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所在。”
民主的要义是人民的意愿和诉求能够反映到公共决策之中。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为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诉求提供了重要平台和载体。人民政协通过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能够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为国家治理提供充分信息,提出反映国家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意见建议,以推进国家治理科学化。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体,也是把社会各方面诉求和声音“输入”到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政协委员覆盖了各个方面、各个行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拥有丰富的实践和较高的专业知识,在反映社情民意和利益诉求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他们在人民政协建言献策、表达意见,畅通和拓宽了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是反映各方面信息和利益诉求的“直通车”,有利于最大限度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同时,政协委员并不是只带来所在界别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而且还主动到各个地方、各个行业就社会热点问题、人民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等去调研。调研是政协委员的基本工作方式,是获取社会各方面信息的主要途径。政协委员来源的广泛性和调研的充分性,确保了国家治理所需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推进国家治理科学化,就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以及人才荟萃等方面的优势,不断畅通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使社情民意及时反映到公共决策中,准确把握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就要提高协商议政能力,增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深度和水平,为国家治理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二、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凝聚力量优势,推进国家治理高效化
国家治理不仅要科学化,而且要高效化。国家治理只有高效化,才能确保人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尽快解决,才能确保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快速赶超发达国家,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实现国家治理的高效化,必须能够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有效减少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人民政协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共同目标,能够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解难事,推进国家治理高效化。
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能够把各方面力量特别是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吸纳到政治体制中。任何一个共同体,要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发展,都必须尽可能把各方面力量团结凝聚起来。人民政协是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包容性的组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国家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我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种新型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不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型的政党关系。这种合作型政党关系,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为基本特征,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有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亲密合作。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通过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有效避免了西方政党以议会为平台相互掣肘、相互攻讦、政党恶斗的现象,有效避免了多党制下恶性竞争导致政治对立和冲突的弊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内耗,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强大的团结力,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推进国家治理高效化,就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凝聚力量的优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不断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价值取向优势,推进国家治理合理化
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国家治理只有坚持以服务人民为根本价值取向,才具有正当性、合理性,也才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这一重大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的价值取向。人民政协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人民,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政协为人民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国家权力更好为人民服务,推进国家治理合理化。
要公共权力为人民服务就必须进行有效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解决落实情况的监督是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政府都是人民的政府。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既需要自觉,也需要外部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虽不是权力监督,但这种监督具有组织性强、影响力大等特点,对于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政协委员植根人民、来自人民,为人民服务是对政协委员的必然要求。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架好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是政协委员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长期以来,政协委员聚焦就业、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短板问题,深入进行调研,提交提案,建惠民之言、谋利民之策,推动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有效解决。
推进国家治理合理化,就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为人民的价值取向优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推动政协委员自觉站在人民立场想问题、谋对策、办实事,工作重心“下沉”,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把工作的触角向基层、向各界群众延伸,广泛运用好调研、视察、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履职方式,充分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密切关注和反映不同阶层利益诉求,围绕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及时提出针对性、创造性、可行性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作者:孙存良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 · 理论研究》
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20年第3期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