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院士接连“上大课”,湖南读书群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今天(10月31日),网上“全国政协书院”湖南省政协读书群发出《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当天也是湖南读书群上线第20天,这一《通知》发出,在群里激起又一轮讨论交流热潮。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后的这3天里,湖南读书群聚焦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委员们着重围绕《公报》中关于“三农”、乡村振兴等方面内容,展开了火热交流。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湘字号”院士深度解读

为了帮助委员们更好学习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聚焦“新时代乡村振兴”读书主题建言献策,读书群邀请了袁隆平、邹学校、印遇龙、刘少军等“湘字号”院士结合他们的专攻领域和科研成就,深入解读新时代乡村振兴之道。

湖南是鱼米之乡,渔业在湖南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让中国人吃好鱼,吃放心鱼”是刘少军院士一直的心愿和成为“科研渔夫”的初衷,他用近30年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应用,一点点敲开了世界同行对鱼类远缘杂交不可育的认识坚冰。

在刘少军看来,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广大科研工作者要下到基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池塘边。在助推产学研结合上,需要集结一批复合型人才团队,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生猪产业是湖南农业支柱产业,生猪养殖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抓好居民“菜篮子工程”、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省政协常委印遇龙院士围绕“如何养好一头猪”进行了不断探索。

“一定要发展产业,乡村才能振兴。发展产业也不是盲目的,要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经济条件来选择适合的产业。”印遇龙院士表示,畜牧业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很好的产业,要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路。

30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和科研团队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贫困地区,为300多万农民送去优良品种和前沿技术,许多贫困户因种植辣椒而脱贫。

“湖南是全国蔬菜生产大省,以蔬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有着巨大发展潜力,也有急需解决的共性问题。”邹学校院士说,辣椒产业是高效益蔬菜产业,要从全国范围内考虑产业布局,湖南辣椒产业要大力发展鲜食市场,进一步进行文旅结合,弘扬辣椒文化。

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如何让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兴,一直是湖南政协人履职建言的重点。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三农”、乡村振兴擘画的蓝图,让委员们倍感振奋。

曹英华委员表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关论述,为今后5年乃至15年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指明了方向。“随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逐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全面铺开,这就要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加速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苏国庆委员把《公报》中关于“三农”、乡村振兴的内容及时转到读书群内并表示,这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擂响了铿锵战鼓,锚定了前行航向。

《公报》中关于“三农”工作的论述,也引发了湘外全国政协委员加入交流。

全国政协委员刘晓冰表示,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是产粮大省,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为中国人端好自己的饭碗做出了巨大贡献。委员们对如何更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切身感受,所提出的真知灼见很深刻很务实,学习了。”

持续碰撞思想火花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委员们围绕“树牢粮食安全危机意识,崇尚节约粮食之风”专题持续进行思想碰撞。导读委员常硕其分享了他和团队此前关于这一主题而开展的高校问卷调查报告。

“在全社会加强节约粮食工作,从大学食堂和各个单位食堂、餐饮业抓起,从幼儿园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抓起,从每个家庭抓起,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常硕其说,要将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美德传承下去。

舒兴华委员认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从源头保障粮食安全。

李志勇委员、符俊根委员对《公报》中“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内容印象深刻,在他们看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始终坚持“藏粮于技”。

周杏武委员认为,要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藏粮于地”就是要抓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加大对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的保护力度;“藏粮于技”就是要加快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宣传普及工作,特别是对于种子这个粮食行业的“芯片”,一定要抓紧抓牢。

杨真平委员认为,一方面要合理把握好粮食进口的“度”,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另一方面要保护好国内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效益,推动相关产业融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粮食标准和贸易规则制定,增强我国粮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委员读书专题

文|湘声报记者 李飞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