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民“四大收入”(工资性收入、生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湖南如何因地制宜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11月7日,全国政协书院“新时代乡村振兴”湖南读书群继续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第九章节“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的学习,当天交流讨论的主题是“建立和完善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读书群里,大家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当天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做精做深农业产业
稳定经营收入基本面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导读委员李平将一则视频发到群里,这则视频是由湖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指导,政协云、文史博览、力量湖南联合推出的“专家说 | 新时代乡村振兴”系列视频之一。
视频中,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生物加工研究室主任彭源德建议,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村支两委的“领头雁”作用;通过引进与培养“双轮”驱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降低种植业的风险;加快出台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加大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力度。

潘碧灵委员认为,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首先是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一是要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二是要推进农业优质化、绿色化、高效化、品牌化;三是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尤其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等农业服务业发展。”
李平委员提出,要通过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增加经营性收入。
结合湖南本土气候,陈鹏委员认为,湖南适合多种水果种植,延长水果种植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可持续发展道路。他建议,各地可采取“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黄桃、葡萄等水果产业,并依托果园发展观光旅游产业,“使水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新亮点。”
刘祖治委员建议,要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性补贴力度,大幅提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现有补贴水平。
李莓委员认为,要加强引导和监督,建立生产、流通、销售利益调节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流通增值收益;大力发展和规范订单农业,建立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降低和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超市进场费和有关税费;对粮食、油料、生猪、禽蛋等大宗农产品和生鲜农产品实行购销保护价政策,在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时进行政策性补贴,防止价贱伤农,保护农民利益。
农旅结合
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
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兴起,农旅融合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刘丹军委员认为,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可加快拓宽长短线、不同形式的乡村游,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现阶段,农旅融合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可忽视。“目前,很多农旅融合项目对农业文化挖掘不够,多限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和创新,客流量比较少。缺乏全域旅游和跨区域合作意识,没有将各条旅游线路进行整合推广。”卢玉恩委员表示。
针对这种情况,刘丹军委员建议:依托省域内热门旅行景区打造涉农新旅游线路,将湖南特色乡村纳入其中,向海内外推介。
潘碧灵委员补充道:“要打造农家乐的升级版,大力发展民宿旅游,要有乡村特色,留得住乡愁,不仅是吃,还要留得住人,有回头客,走的时候还要带,这方面潜力还很大。浙江福清大力发展‘洋家乐’,全县旅游收入过两百亿,一张床位年均收入过十万。”
农旅融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而只有培养农村本土能人,让他们带动其他农民,农村旅游才能发展得起来、发展得好。刘潭爱委员建议,加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实施返乡留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运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按照就业意向、区域特点和产业需求,开发一批特色专业和示范培训线上培训课程资源。加强返乡留乡农民工专项培训,开展返乡留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或转岗转业培训。
文 |《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夏丽杰
通讯员|祝龙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