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生产力的进步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具备了现实可能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如何?如何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着这些疑问,益阳市政协委员、赫山区文旅广体新局局长金辉走村入户,开展了深入调研。
经过调研中发现,当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政策支持乏力、债务负担沉重、增收渠道狭窄、专业人才匮乏……
当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实现自我价值,据统计,每年有68%的青壮劳力在外务工,留在乡村干事创业的专业人才甚少。同时,以赫山区为例,有债务的村占比超80%,而且历史负债巨大,化解难度大。由于近年来推动村民服务中心建设,不少村集体都是负债建设,负债金额超过百万的较为普遍,巨额的债务严重制约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步伐。
金辉认为,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市县政府要搭好“台子”。要合理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按照“镇抓产业、村抓特色”的思路,坚持“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激活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要健全机制,抓好示范引领,落实责任,搞好结对帮扶。
金辉建议,除了发挥市县政府主导作用外,乡镇政府要建强“班子”。要选准带头人,配齐村干部。从本村致富能手、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在外创业人才中选拔培育一批懂经营、善管理、能担当、发展集体经济意识强的能人作为村主干,实行因事选人、因人设岗,合理配备村干部。要调整领头人,配优村干部。加大对村支“两委”换届选举组织领导,对抓党建、扶贫、人居环境整治和集体经济发展无思路、无举措、无成效的村干部,要通过撤换选派等方式进行组织调整,增强村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要委派牵头人,配强村干部。乡镇要根据本地各村发展实际,主动对接县、市两级,统筹安排从市、县、镇各级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精选岀来的“第一书记”,派驻各村管理好村级事务、发展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同时鼓励“第一书记”引入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等发展农业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此外,村组干部要选准“路子”。要盘活资产增收。充分利用村级闲置厂房、校舍、村委会、集体门面等资产,通过租赁经营、联合开发经营的方式,增加集体经济。要实行股份合作增收。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建立村集体股本,采取用土地、林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合作社,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市场化手段,增加集体收入。要招商引资增收。鼓励村级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招引企业、总部经济落地,通过税收奖补政策,为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增长点。要市场运作增收。通过市场手段,引导村级组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支部+龙头企业+基地”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获得集体收入。要乡村旅游增收。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精细观光农业、花卉苗木旅游业,推出一批果蔬采摘、休闲体验、民俗度假等形式的旅游项目,多方拓宽收入渠道。
通讯员丨徐超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