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来了,又迎来买买买的高潮。
茶油、蜜桔、腊肉、鱼干……近年来,湖南农村电商发展迅速,为备战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湖南各农产品电商企业纷纷开足马力,加大销售力度,力争让“土味山货”成为“网红尖货”。
如何助力湖南农村电商卖卖卖,助力乡村振兴?如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增收?近段时间,网上“全国政协书院”湖南省政协读书群中,委员们结合实际,为助推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积极建言献策。
农村电商的快跑与瓶颈
为了迎战今年的“双十一”,湖南角山米业有限公司从营销、物流、产品品质等环节便早早备战,在苏宁、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开启热销模式。
“今年我们公司大米线上销售情况很好,与去年同期相比销售额提高了70%左右。”省政协委员、角山米业总经理任贤龙告诉湘声报记者。
省政协委员、湖南湘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奇志则化身带货主播,为公司旗下茶油产品代言。与此同时,其公司利用山茶研制出的洗护用品,也正式上线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
角山米业与湘纯农业在电商平台的行动,正是湖南农产品线上不断发力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2019年湖南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88.91亿元,同比增长39.73%;其中,51个贫困县销售额为83.64亿元,同比增长76.83%。湖南电商扶贫小店全年交易额为1.87亿元,同比翻倍。电商扶贫带动超过100万贫困人口增收。
湖南读书群内,委员们对农村电商的发展充满期待和信心。
“农村电商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业态新动能,正在迎来新时代前所未有的重要历史机遇期。”省政协委员刘崇斌认为。
省政协委员、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曾福生与学生一起,曾在多地对农村电商进行调研。他认为,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对促进农民增收非常重要,农村电商是减环节、降成本、走出去的重要举措,“我国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一直受制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高流通成本,农村电商为发展特色农产品提供了新的动力”。
但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农产品受制于品牌建设滞后、生产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无力张开电商的翅膀,仍然 “养在深闺人未识”。
省政协委员卢玉恩以其所在地湘潭县的湘莲为例介绍,“湘莲企业大都停留在销售原料以及初加工阶段,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生产规模不大。同时,与农产品加工配套的包装、物流、销售等环节没有跟上,尚未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省政协委员丁碧燕表达了同感:“由于农产品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不能得到较快提高,多数经营主体还处于出售原料或生产初级农产品的阶段。”
湘字号农产品要抓住电商机遇
湘字号农产品如何抓住电商发展机遇?委员们从品牌打造、物流建设、挖掘特色农产品、培养农村电商人才等方面纷纷支招。
刘崇斌委员建议:发挥电子商务的积极作用,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平台建设和信息通迅、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能教育,培养专业化领军人才,真正使信息高速之路成为广大农民的致富之路。
“全力破解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鼓励发展订单农业,探索拍卖交易模式。”周奇志委员认为。
近年来,湖南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农村电商平台,由民营企业运营的惠农网,涵盖了2万多个常规农产品品种,覆盖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
省政协委员李桂楚认为,要大力支持类似惠农网的电商平台,充发挥平台服务三农、提质三农、造福三农的综合效益。
委员们认为,发展农村电商模式要因地制宜。曾福生建议,农村地区要依据自身资源类型选择适宜的电商模式,同时电商与实体店结合,发挥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叠加效应。
省政协委员罗订坤认为,要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发掘特色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如绥宁的狝猴桃、汝城的葛根、石门的橘子,都是依靠单一明星农产品脱贫的代表,各乡镇应结合地区特色及优势,选择最适合的农产品专心打造成明星产品。
发展农村电商离不开人才的推动。今年省政协“燃计划”青年调研组就“培育农村电商人才队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课题展开了走访,调研组发现农村电商人才培育存在着农民电商意识淡薄、人才培训效果不佳等制约因素。
“培养电商人才要加大对农民和相关政府人员进行电商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青年、农村青年、退伍军人等群体进入农村电商行业。” 曾福生说。
文 | 湘声报记者 陈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