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也可实现“绿水青山”的市场价值 | 委员读书

导读:11月23日,“新时代乡村振兴”读书活动线上读书群交流开展到第43天,继续重点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第六章“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由湖南省政协委员,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戴树源导读,委员们围绕主题“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交流讨论。

近年来,湖南在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探索空气污染领域推进生态补偿,于2019年1月出台《湖南省环境空气质量奖惩暂行办法》;探索在江河流域实行生态补偿,于2019年7月出台《湖南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试行)》;探索在长株潭绿色地区实行生态补偿,于2020年2月出台《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部分市州也在陆续开展生态补偿探索。

“湖南省农村地区生态补偿工作已推进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主体权责不清晰、补偿资金获得渠道较窄、各方利益调整不明确、配套制度保障缺乏等问题。”导读委员戴树源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为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湘江为例,导读委员戴树源认为:“湖南的湘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还处于建设初期,跨行政区的生态补偿还处于空白阶段。社会力量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支持,是湘江保护治理的重要力量。因此,有必要搭建社会力量参与生态补偿、水权交易的法律平台。”

围绕“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主题,委员们提出了哪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厘清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开篇,导读委员戴树源介绍说明了生态补偿制度分为公共政策与市场手段两大类机制。

省政协委联委兼职副主任廖炎秋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也是十分复杂的。“我认为,无论如何这三个基础性的作用一定要发挥好:一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法规的保障作用;三是科技的支撑作用。”

关于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机制的完善,委员王文珍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加快制定规范性法规、政策性文件为补偿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建立生态补偿的调查、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快形成长期、系统、全面的生态补偿的数据支撑体系;三是探索综合补偿办法,开展生态补偿效果评价。”

委员黄明辉认为,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问题,首先要明确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是顶层设计,它更需要法律制度作保障;其次要明晰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基本内涵;再次要厘清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后要科学设定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中的立法边界。

“我省江河众多,河流跨省情况普遍。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制定上下游间的的生态补偿办法,不仅要考虑省内情况,也需考虑省际间政策的对接与协调。”委员刘丹军表示。

对此,委员曾江提到,跨行政区的流域生态补偿是经济性措施,更是社会性措施,建立流域信息交流机制很有必要,既确保跨行政区流域生态补偿主体全方位多渠道获得可靠的流域信息,又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提供平台。

“将生态资源产品化,是生态补偿机制生命力所在。”

“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利益分享机制都是从生态保护地区和受益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生态保护能力差异的角度建立的补偿机制,是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融合的基础,通过统一规划,结合精准扶贫要求,最大限度发挥其资源、环境及区位优势,建立起生态资源与经济优势有机融合的协作联动机制。”省政协人资环委驻会副主任计世飞提出这样一个角度。

“绿色标识和绿色采购实际是生态产品供需的两端,建立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健全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反映外部性内部化和代际公平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保护者通过生态产品的市场交易获得生态保护效益的充分补偿。”计世飞认为可以对生态产业、绿色标识、绿色采购、绿色金融、绿色利益分享机制等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对生态产品投资和消费的领域,提出逐步探索、适时完善推广的工作要求。

“@计世飞 的观点富有启发,要好好深入交流学习。”导读委员戴树源说。

“可能还存在一种观念,认为生态补偿是救济,没看到是生态产品的买卖行为。”省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刘怀德紧接着说道,“要完善作为一般商品的质、量、交换、定价等机制,使买者感到物有所值,卖者感到劳有所获,大家各得其所。”“@刘怀德 说得很对,要用市场眼光,看到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在促进生态产品交易中的作用。”省政协人资环委驻会副主任廖瑞芳说。

委员黄韬除建议在一湖四水流域选取条件成熟的地方,推进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生态保护补偿立规工作研究,为重点流域、重点项目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建立创造条件之外,同时也表示:“在保护优先、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探索生态系统发展的路子,将生态资源产品化,这也是生态补偿机制生命力所在。”

在省政协人资环委主任李壮丽看来,“绿水青山”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需要通过生态建设资金安排、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等制度机制,实现生态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她表示,“绿水青山”从生态环境资源到市场经济价值的转化,要通过建立健全“绿水青山”市场交易机制实现。通过建立碳交易、水权交易、生态产权交易、排放权交易等生态环境资源市场,培育资源环境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活跃生态环境资源产品市场交易和生态环境资源的产业化经营,提高生态环境资源市场化程度,实现“绿水青山”的市场价值。

委员读书专题

文丨《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廖宇虹

通讯员 | 汪细伍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