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凝聚家国情怀
——“三进”主题议政群线上建言小记
11月27日,全国政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以下简称“三进”)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在北京召开。
为做好此次远程协商会的组织筹备工作,早在9月下旬,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率队,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任组长的调研组一行曾到湖南省和天津市开展专题调研。与此同时,11月初至今,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通了主题议政群,邀约委员们在“云端”展开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线上建言——
“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越是光明,面临的国内外挑战越是复杂和艰巨,越是需要我们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积极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奋勇向前……”作为履职平台上的建言“达人”,11月9日,“三进”主题议政群“开张”伊始,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即开门见山,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三进”,提了建议。
“朱老师说得好。此时正是文化自信更好、更快地提高和实现的时候。”“‘三进’工程从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入手,可有力助力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强力推进!”朱永新的“头条”建言发出后,委员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一连串发出了8条建言信息。
“‘教’字由‘孝’,繁体‘文’组成。‘孝’字上面是‘老’字少了‘匕’,下面是‘子’字。‘教’字就从‘老子’那里把文化传承给了‘小子’,即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培养‘中华小子’。”令大家耳目一新的是,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从大家熟悉的“教”字做起了新文章,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精神、中国德性、中国智慧、中国文艺、中国技艺对青少年具有“筑魂”“养德”“启智”“强体”“陶美”“富劳”的深远价值。
“此番解释,形象生动,受教了!”雷鸣强的这番“说文解字”,得到很多委员的点赞。
虽然,议政群内的委员们身在各方、上线发言的时间也不尽一致,但几天来,委员们总能在留言的文字碰撞中,引发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青少年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栋梁,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赓续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11月1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阿拉伯语译审王茂虎从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确立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等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王茂虎期待。
“我完全赞同王茂虎委员的意见,科学、系统、可操作!”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梁永岑接过王茂虎的话题,并建议将之进一步深化完善,形成专题报告,报相关部门。
“作为系统工程,从学前到小学以至大学,对‘三进’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且合乎教育与接受逻辑的科学安排。这需要教育部门与文化和旅游等其他部门同心协作、密切对接。”11月13日午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编辑兼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宋合意在群内发布了一条近千字的建议,他认为搞好“三进”务必从实际出发,力戒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
离远程协商会的时间更近了,委员们讨论的热情更加高涨。
11月18日,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徐彬建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要与汉字书法教学相结合,提高书写水平,倡导用书法来表现,而不能过度依赖电脑和手机,“应培养和鼓励青少年多读传统文化好文章,从小就能写一手好字,长大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徐彬呼吁。
的确,每一个汉字都有深远的来历,每一个中国人就是那一撇一捺。写好汉字这一共识,将群内不同界别委员们的心紧紧聚拢在一起,也将主题议政群的气氛逐渐推向了高潮。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汉字,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应该加强。”11月18日深夜,议政群内的活跃分子,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版权局)巡视员、广东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黄玲发出了这样的呼吁。她建议抓紧时间做大陆与港台的“书同文”,抓紧制定汉字普通话正音标准。
次日清晨7点,“书同文”的提议,进一步“点亮”了此群。黄玲委员的想法得到许多委员的赞同。“这个建议很好,同语同音同文很重要!”“完全赞同!今天,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非常有必要推行新的书同文、字同音,为国家统一和文脉传承提供支撑。”“海外华侨华人和港台同胞对这个问题有很深的体会和感受啊!”……
黄玲委员深夜的留言,宛若在进行了9天的讨论群中丢进了一粒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蒋和生委员、王明凡委员、梁永岑委员纷纷回应,表达内心的认同。
“﹫黄玲﹫蒋和生﹫王明凡﹫梁永岑……”11月20日清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在这些委员的名字后面点赞。他回应说,“赞成关于进一步规范汉字、书同文字同音的意见!”
“完全同意!港澳两个特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应该跟随。”一周之后的11月26日,“爬楼梯”阅读完信息后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华孚石油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楚基亦在深夜留言。
11月27日,一场精彩的远程协商会如期召开。北京的全国政协机关视频会议室、天津市政协、山东省政协、湖南省政协三个分会场以及通过视频连线的委员们积极建言。经过十几天群内热烈讨论的委员们或会上发言、或分会场听会,都以不同的形式参与见证了这次协商议政的成果。
“本主题议政群将于12月3日中午关闭,委员们如有高见,可继续在网上书院中讨论……”远程协商会结束后,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刘晓冰的发言再次引发委员们热烈的回应。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积极参与推动及主办多次文化交流活动的区永熙委员,现在是香港大学基金名誉董事,他建议特区政府教育局应研究在各中小学设立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逐步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及认识,另外还应多给孩子们安排前往内地参观交流的机会……”紧跟着,作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的凌友诗委员热烈附议,“非常同意区永熙委员的建议,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应该启动‘三进’工作……”
“三进”主题议政群从11月9日起启动,截至12月1日记者发稿时,共有109位来自29个界别的委员就“三进”展开了别开生面的线上建言,240条建言信息在群内交谈交融。发言的内容中,有表达委员内心深刻认同的“赞”,也有长达2000字的规范的“提案”;有发自深夜12点的留言,亦有清晨日出时“带着温度”的热切回应……不论发言时间几何、文字亦有长有短,但不同的建言背后,相同的是委员们作为中国人炽热的家国情怀。(人民政协报记者 张惠娟)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