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专题调研报道

全国政协“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专题调研报道

“要多出‘两个效益’俱佳的书”

记者 郭海瑾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书,有没有?”

“《忠诚与背叛》《重庆之眼》《三体》等,都是近年来的畅销书。”

“《忠诚与背叛》的发行量有多少?”

“这本书的发行量是50多万册,热度依然不减……”

“多出‘两个效益’俱佳的书,也应是出版人追求的目标。”

4月7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专题调研组来到重庆出版集团。该集团多年来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打造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精品图书,如《忠诚与背叛》《三体》等,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面对“两个效益”俱佳的书目,作为调研组组长的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王儒林这样说。

在重庆出版集团,委员们了解到,像《忠诚与背叛》等‘两个效益’俱佳的书目还有不少。2020年该集团出版图书2129种,累积实现营业收入近10亿元;每年在中宣部社会效益考核中,都名列前茅。

与重庆出版集团实现“两个效益”模式不同的是,在一家颇具重庆特色的民营书店——重庆精典书店里,委员们跟着书店董事长杨一一边踏着吊脚楼的楼梯上楼,一边听着他的讲解:

“精典书店自1998年创办之日起,就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您看,卖的都是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这些大的好的出版社的好书,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着……”

“那你们的经济效益怎么办?”

“除了卖书以外,我自己的经济实力也稍微好一点,办书店主要是自己爱好……”

“你对书是有情怀的。那么书店在书目的选择上有没有侧重或特色?”

“我之前是在大学里教科学哲学的,所以书店的一大特色是科学哲学类图书。”随着杨一的讲解,委员们看到在书店醒目的墙壁上赫然写着一段阐述科学与人文的话,有哲思,有辩证,与书融为一体,与书店相得益彰。跟随着杨一的脚步,委员们边听边讨论边思考……

4月的巴渝大地,草木葱茏,万物郁郁勃发。在这里,委员们看到,融媒时代的数字出版、网络文学等新业态也蓬勃发展。不管是出版集团还是书店、书城,抑或网络作协、文化产业公司等,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转型升级,不断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不仅要卖‘好’书,还要‘卖’好书。”委员们饶有意味且言简意赅地解释。

在重庆网络作家协会,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韩路荣以热情高亢的语调向委员们介绍:目前该协会拥有正式会员421人,在联作者4000多名,会员总粉量破亿,总完结作品1176部,出版、影视、游戏、有声等版权改编476部……网络文学的发展迅猛,潜力巨大。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已成为一股新势力,丰富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主任,您得帮咱们党刊党报呼吁呼吁,党刊党报的发展真是不容易。”

“确实不容易。不过,党刊党报都要像你一样才好,得来你这里考察、取经呀!”

这是在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王儒林和该社社长的一段对话。据介绍,该社紧紧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核心,依托《当代党员》《党员文摘》《党课参考》三刊融合发展,通过邮局月发行量达120万册,年收入1.2亿元,年利润5000多万元,真正达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听到这些数字,在场的委员们不住地点头、称赞。

在重庆4天,调研组还马不停蹄地考察了重庆五洲世纪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新华集团重庆书城以及重庆大学出版社、红岩革命纪念馆等多个调研点,对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书店、物流运输等与出版业相关的各个环节——从生产到发行、从内容到效益、从人才到服务等话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交流。委员们一边感受着出版业焕发的新生机,一边思考着出版业前行的路……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