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担保书与一单户籍 | 经典诵读之双峰红色故事

稿源:

梓门桥镇政协联工委

双峰红色故事征文:

一张担保书与一单户籍

诵读嘉宾:

罗灿 双峰县政协委员 中国人民人寿双峰县支公司负责人

探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这里是由双峰县政协推出的经典诵读之双峰红色故事。我是政协委员罗灿,今天为您带来红色故事《一张担保书与一单户籍》。讲述的是烽火岁月时期中共湖南省委成员文士祯与开明绅士胡晞羽的一段至交之情。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湘乡县测水河畔的睦邻堂(今双峰县街埠头村)世居着桑林胡氏一户大户人家。这里曾是湖南省最早创建农村地下党支部的发源地和抗战时期湖南省委机关驻地。睦邻堂,承载着抗战时期中共湖南省委的厚重历史。

1938年11月,长沙大火后,中共湖南省委为避免马日事变的重演,将省委机关迁至邵阳。1939年平江惨案发生,国民党反动派活埋共产党人涂正坤等7人,是年冬,省委机关又出了问题,致使毛碧云被捕。1939年12月,省委机关被迫由邵阳迁至衡阳。1940年2月,省委机关又由衡阳迁至湘潭,但因当地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无法立足,于是年10月迁至双峰。

当时,中共湖南省委由高文华与袁学之、文士祯三人组成。他们根据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指示精神,在永丰“长期埋伏,以待时机”。省委书记高文华隐居在永丰镇颜家巷一民屋里,化名贾济民,众称“贾先生”,以做布匹行走生意为掩护,经常跑湘乡、湘潭、宁乡等地开展革命活动。袁学之隐居在永丰西部东华的洪山殿。

本故事的主人公--文士祯,租住在睦邻堂开明绅士胡晞羽的家里。睦邻堂,位于测水河畔,靠近潭宝公路,水陆交通方便,且倚偎铃子山,走出后门就有藏身之处,原本就是中共地下党活动的地方。文士祯隐居睦邻堂时,化名熊永藩,因留着胡须,众称“熊胡子”,其“妻”李月娥,实际是延安派来的发报员朱春芝;其“嫂”熊一娘,实际是毛泽东弟弟毛泽民的夫人王淑兰。“熊胡子”一家三口称房东胡晞羽夫妇为“大哥”“大嫂”,胡晞羽夫妇也很待见这位桐油生意道上的“小弟”。或许是早已洞察“熊胡子”是地下党员,胡晞羽倒也心照不宣地处处悉心帮衬着他。

1941年初,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南方局关于“党员要勤业、勤学、勤交友,做到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的‘三勤’‘三化’”的指示精神。“熊胡子”巧妙利用与胡晞羽同席吃饭的时机,故作不经意提出一家三口想在本地入籍上户的想法,胡晞羽听在耳里,却牢记在心里。

翌日天未亮,胡晞羽就提着马灯,步行十余里来到湘乡第二十都十三保(今双峰县梓门桥镇),为“熊胡子”一家办理入籍上户手续。接待他的保长一听要为外地人上户,便极不耐烦地怒斥:“现在日本人都打到眼皮边上了,你还要为外地人上户?如果碰上日本奸细或者地下党,那都是要杀头的!”。

胡晞羽神情自若,反复说明“熊胡子”是自己的远房亲戚,因战争逃难而来此地经商的。他还亲自向保长写了一张“如果是日本奸细,作汉奸论处;如果是地下党,以与政府作对论处”的担保书。在胡晞羽的担保下,“熊胡子”一家三口最终得以在本地入籍上户,其职业是经商,经常以外出做桐油生意为名,实际是在湘中各地开展党的地下活动。

1941年起,双峰境内的地下党员及各地隐居在双峰境内党的领导人进一步做到了职业化,既克服了当时经济生活方面的严重困难,又有力保护了上级党的领导干部。直到1944年7月永丰沦陷,日伪随即展开了残酷的“清乡”运动。据记载,仅街埠头一带就有30多名地下党员和抗日志士惨遭杀害。不禁让人感叹,正是革命先辈的舍生忘死,才为后世打下的红色江山呀!

1942年冬,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高文华、袁学之、文士祯撤离永丰赴延安,从此“熊胡子”与胡晞羽再未谋面,当地群众也逐渐淡忘了那个曾以卖桐油为生的“熊胡子”。直到1982年,高文华、文士祯重回睦邻堂,与人民群众一起回首曾经的烽火岁月,当年“熊胡子”一家人的真实身份才公诸于众。

如今,在睦邻堂屋主胡晞羽孙媳朱端娥的家中,当年文士祯挑过的桐油桶,朱春芝、王淑兰用过的化妆盒依然保存完好。虽然,这些历史物件早已朱漆剥落显斑驳,但它所包含的红色底蕴,正以安详的姿态在向人们诉说着“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不屈和伟业。

是的,这对我们当代人来说,是激励,更是鞭策!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