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2439号提案
题 目:
关于加强自由探索性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提案
提案者:
徐星
内 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科学论文和发明专利的数量突飞猛进,质量也明显提高,出现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这归功于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也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发展战略。尽管成绩斐然,但总体而言,我们依然缺乏重大理论的创新,核心技术方面也存在诸多短板。如何解决羁绊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发展的新、老问题,完善和健全我国科技体制,对于我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
总体而言,我国的科技体制计划性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组织大型项目,攻坚克难,包括两弹一星和航天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证明了计划性科技体制对于解决特定问题和阶段性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从科技发展本身的规律来看,计划性科研体制过多依赖定向研究,科研力量过度集中,并非原创性科研和创新型成果产生的最佳途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仅仅依靠几个方向的突破,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从科研活动的活力和效率的角度来看,行政性和计划性体制总体效率相对低,难以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我国的科研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短板在于科研体制中过多计划性和行政性因素。
自由探索性研究是原创性成果产出的最有效途径,这不仅为基础科学研究的历史证明,也为技术发展历史所证明,包括近年来的重大技术突破,像能源和信息领域的革命性突破——页岩气、页岩油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都是由个体科学家和中小型企业引领和推动的。美国公司谷歌赋予工程师的20%自由探索时间的制度也证明,自由探索在创新产品开发方面具有更高效率。因此,减少科研活动中的计划性和行政性因素,其中一个着力点是大力推动自由探索性研究,特提以下建议:
一、增加自由探索性研究在整个科研领域的占比,从经费支持、人力资源配置和平台设备建设等诸多方面,加强对自由探索性研究的支持。从经费支持方面,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由申请项目占比,减少定向和计划性项目的比例;各类人才计划和创新团队等相对稳定性项目,在评估时,减少对项目科学问题和实施方案的评估,加大对项目组成人员科研能力评估;大力推动原创探索计划,避免传统评估方法的使用。
二、在中国科学院等重要科研机构进行试点,大力推动稳定性支持科学研究平台的建设。一个国家的总体科技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我们需要有定力,从宏观政策的制定上着眼长远,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真正的自由探索的环境,激发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长期稳定支持是一个有效手段。中国科学院等重要科研机构在科研人员素质、研究积累和平台设备等诸多方面有着明显优势,通过完善科研人员择优选择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推动长期稳定支持研究战略的落实。
三、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设立稳定支持的科研岗位,选择一部分有创造力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在经费支持、收入分配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建立相对独立的体系,支持他们进行具有长期效应的自由探索性研究。
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我国科技发展目前进入了一个转折期,过去以跟踪和追赶为主,将来则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引领;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控制与减少和我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试图减小我们的后发优势。这些内外因素都迫使我们采用更加独立和原创发展的策略。加强自由探索性研究,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策略的有效途径。
来源: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
往期回顾: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