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为实现“十四五”法治环境建设良好开局双向发力综述

为“十四五”开局起步积蓄“法治力量”

——全国政协为实现“十四五”法治环境建设良好开局双向发力综述

陈晓光率调研组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未成年人互动体验式法治教育中心调研

汪永清率调研组在扬州市广陵区琼花观社区调研基层社会救助工作 孙金诚 摄

记者 包松娅

编者按:

法治兴则国家兴,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勾勒出未来五年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图景。去年,党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一规划两纲要”共同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法治建设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

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过去的一年,在全国政协党组、常委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以助推“十四五”规划落实为重点,综合运用多种形式,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推动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团结教育引导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为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应有贡献。

畅通协商渠道谋划治理之效

平安是人民安康幸福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依法治国蹄疾步稳,平安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去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这是亿万人民共享长治久安的长远目标。为此,去年全国政协两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其中一个就是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言资政、凝聚共识。

为了在全国政协搭建的协商平台上,针对平安中国建设开展全面深入客观的探讨,牵头承办此次常委会会议的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颇下了一番功夫。

“我们在筹备阶段深入研究,紧扣重点议题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形成5个专题和41个分题目,拟定22个大会发言方向,精准‘破题’。主动谋划,有针对性邀请具有丰富经验或术有专攻的常委提交大会发言,精确‘对题’,坚持涵盖全面和突出重点,召开2次评审小组会议研究遴选,精细‘解题’。”专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可以说委员们关心关注的重难点问题几乎都能在讨论中“有的放矢”。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打好维护国家安全主动仗”“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经济更安全”“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生态更安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确保科技支撑更有力、人民生命更安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社会更安全”,如期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多个分论题进行了深入协商,提出要深入把握新时代平安中国建设的新要求,把握理念思路、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

平安事关发展的大环境,社会救助则关系着大环境中最亟须重视的一部分。

“自从有了这张‘关爱卡’,低保金按月到账、水电费直接减免,还能享受免费体检、住院不交押金等各类帮扶政策,为我解决了不少困难。”2021年3月22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琼花观社区,低保户老陈拿着一张卡片,高兴地说。而他身边不住欣慰点头的人们,正是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成员。

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以立法织牢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把已有的成功做法和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制度,成为应有之义。

去年,全国人大把制定社会救助法列入年度立法计划,全国政协也将其作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之一,积极开展立法协商。

扎实调研是提高协商质量的基础。去年两会结束后,全国政协调研组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汪永清与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黄树贤率领下,先后赴江苏省和河南省,就社会救助立法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江苏南京市、扬州市和河南郑州市的城乡社区、救助管理站、失能人员护理院、儿童福利中心等基层单位,与困难群众、社工、社会组织负责人等面对面交流,并同省市县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多场深入座谈交流。

完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目的是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救助的规范化和长效化。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黄树贤表示,作为兜底性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要保障哪些人、保障什么、保障到什么程度?如何把“底”划清、把“底”兜牢,既能动态适应社会发展,又便于实际操作?如何科学设置各类专项救助,既不刻意割裂又不简单叠加,还能保持长期稳定?如何理顺低保与专项救助之间的关系,既避免福利捆绑带来“悬崖效应”,又能做到科学衔接、有机统一?这些都需要在立法过程中进行认真研究。

经过深入调研思考后,2021年6月28日,全国政协召开的“社会救助法的制定”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专家和相关部委负责同志一起总结有效经验、梳理问题建议。面对委员关切,司法部回应道,将对立法草案做进一步修改,确保救助程序简化,便民处罚措施合理正当;进一步处理好社会救助与脱贫攻坚、社会保险、慈善事业、应急救助、优抚安置等制度之间的关系;立足地方具体实际,创新救助方式,提升救助效能。

打造协商品牌彰显法治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司法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赵大程去年印象最深的一次调研主题当属“促进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

保护未成年人就是保护未来和希望。近年来,有关方面围绕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此后,《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印发,从强化家庭监护责任、加大社会保护力度等方面加强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条款的力度。然而,相关法律在实施中仍存在不少堵点难点,加强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任重道远。

“小同学,你平时写日记吗?是否愿意让妈妈看你的日记?”

“这位小同学,你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吗?学校给你们开法治教育课了吗?”

……

2021年9月16日下午,在重庆市江津区贾嗣祥瑞希望小学操场,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促进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调研组正弯腰和上体育课的孩子们亲切交流。而这次调研正是为随后举行的该主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做准备。

“司法保护是未成年人权益的最后一道保护线。”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张季提出,各部门在协同、协作和协调方面未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合力,特别是司法保护需要与其他方面相互融合、共同发力。

要坚持早发现、早制止、早惩治,完善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犯罪预防制度;要强化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专门力量建设;要完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2021年12月24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政协第58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们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就未成年人保护提出意见建议,为孩子们的明天撑起“保护伞”。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22年2月20日,新华社刊发了《织密未成年人法治“保护网”——检察机关落实“促进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意见建议》的报道。

会议的结束并非协商的终点。最高人民检察院积极研究落实具体措施,促进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质效全面提升,这才是我们所乐见的协商成效。

过去的一年,以着力打造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协商品牌为基础,全国政协接连举办了包括“促进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在内的3场双周协商座谈会。“提高涉外执法司法质效”也是其中之一。

全国政协一直重视关注涉外法治工作。回溯到2020年4月,“建设高素质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就已经成为双周协商座谈会议题,在跟踪推动相关成果转化基础上,2021年再一次把“提高涉外执法司法质效”作为协商主题,形成了建言涉外法治工作的“连续剧”。

近年来,在权益保障的法治护航中,还有一个群体值得关注。随着我国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不断扩大,其全新的就业方式使得劳动者权益保障成为劳动关系中的难题,受到包括政协委员在内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

全国政协将“加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权益保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列为专题调研题目,并与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联动设计,既将专题调研成果运用到情况通报会中,提高会议质量,又利用情况通报会促进调研成果转化,有力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有关领导对调研报告作出重要批示。

委员们认为,我们都要对这个群体有一种特殊情怀和特别关爱,认真领悟好实践好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快递员外卖配送员权益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认真处理好权益保障和就业优先的关系,推动形成一套适应这个行业特点又符合发展阶段的权益保障制度机制,推动企业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确保他们取得与劳动付出相适应的报酬,解决在工伤保险、安全卫生、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保证他们遇到问题有地方说、权益受损有人管,并营造尊重关心这个职业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

以“专”的精神破解法治问题

人民政协的优势之一是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过去的一年,人民政协的这一优势同样充分展现在助推法治环境建设上,以专业问题、专家参与、专业精神、专业意见为导向,深入参与了多个课题研究,且成果丰硕。

聚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民商事法律及司法规则的衔接”,全国政协深层次、长远性问题深入研究、反复协商,召开2场专家协商会、3场视频调研会、1场专家座谈会,与四地部门和专家、委员座谈交流60余人次,为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顺利实施、“一国两制”行稳致远贡献政协智慧。

此外,由全国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别委员、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专家、科学普及和科技战略研究的领军专家组成的全国政协科普课题组,更是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普研究所等单位为课题学术支撑单位,来自国内科技界、经济界、教育界、社会组织以及国防、气象等重点领域的40余名院士、专家学者参与了课题研讨。

课题组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下简称“两翼理论”)的重要思想,从2021年4月下旬至9月开展了持续深入的调研工作,并在专家研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理论”的重大意义,建议实施“大科普战略”的研究报告》,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021年10月,全国政协接续召开了建议修改科普法的专家协商会,修订科普法将从法治上为贯彻落实“两翼理论”,实施“大科普战略”形成重要制度安排和法治化环境。

据悉,针对此次科普法修订工作,中国科学院及时成立了专题组,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深入开展了调研工作,并充分结合党中央、国务院今年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科普法治体制,加强科普法治建设,以法治保障推进大科普战略实施的政策建议。

从提出专业问题着手,以专业精神、专业知识提出专业意见,为推动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专业参考,一个“专”字体现了全国政协通过专家协商会在丰富协商形式、提高履职能力上进行的生动实践。

当然,过去的一年,委员们的足迹还走进了党政机关、社区、学校、企业,目的就是宣讲民法典,线上线下累计宣讲100余次,直接受众近250万人。读书成果《学好用好民法典》一书(上、下册)已出版,得到各方广泛好评。

依法治国,是不断完善我国的国家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必须要走好的一条路,只有依法治国,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我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让群众生活得更加放心、更加幸福,因此相信这条路在社会各界的助力下一定能越走越好。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