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监督和调研在进行,一线有这些见闻

到田垄,看早稻移栽情况;进农家,倾听种植户所盼所想;忙协调,联动其他委员购买农资……这几天,桃源县青林乡政协委员工作室组织委员当好“指导员”“服务员”和“监督员”,共同悉心准备来自种粮大乡的“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专项监督报告。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乡亲们正抓住晴好天气,有条不紊地投入到春耕、春播、春管等农事生产当中,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这份专项监督报告里,有种粮大户的心里话,也记录了政协委员的所见所思。

所见

让每分田地应种尽种

4月的青林乡生机盎然,农田里一台台犁田机正在忙碌。

青林乡耕地总面积5.6万多亩,其中早稻集中育秧3.2万亩,早稻播种面积超过六成,高档优质稻2.8万亩,是名副其实的粮食生产大乡。

“青林乡不是一味地以普种保耕种面积,而是综合考虑田地位置、水利、光照、地力等实际情况决定种水稻、旱杂粮,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常德市政协委员、青林乡政协委员工作室成员、乡长张鸽介绍,近年来全乡采取多条腿走路,在守住不抛荒底线的基础上,多策并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让每一分田地都应种尽种。

在推动粮食生产的过程中,青林乡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一条保障粮食耕种面积的有效路子:做好“先锋”,干部上一线;育好“能人”,大户引主流;干好“助手”,普及机械化;当好“保姆”,服务创效益;任好“考官”,监督促落实。

“政协委员在其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张鸽说,每年春耕农忙时节,青林乡政协委员工作室都会组织委员定期走访农户,加大惠农、耕地保护政策等方面的宣传力度,确保早稻生产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此外,委员们充分发挥优势,通过对接厂家打包统购化肥、软盘等农用物资,降低生产成本。

△青林乡政协委员工作室委员调研早稻育秧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政协系统“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专项监督启动以来,委员工作室积极组织委员参与粮食生产走访调研,及时解决农户实际问题,服务粮食生产。

所闻

种粮大户的感受与期待

趁着晴好天气,青林乡采菱村种粮大户张建平忙着灌溉水田。他租赁了650多亩地,种了500多亩双季稻,还有100多亩种了油菜和中稻。

“现在种粮政策好,中央和省、市、县各级都有相应补贴。尤其是购买农机,政府补贴越来越多。”张建平介绍,前两年,为了搞粮食深加工,增加效益,他买了全套小型加工设备和烘干机,“3台烘干机,加上厂房设备,只花了10多万元”。

张建平的话说出了全乡种粮大户的心声。目前,青林乡有200亩以上种粮大户22个,100亩以上大户56个,50亩以上大户96个,流转耕地面积1.7万多亩。

从2018年开始,桃源县对种粮大户购置农机,在上级补贴基础上,再实行补贴。2020年开始,县里加大了补贴力度,特别是对插秧机、抛秧机等大型农机,每台补贴6万元左右,全县新增插(抛)秧机、稻谷烘干设备100多台套。

在张鸽看来,政策好不光体现在补贴上,还体现在对耕地的重视上。“过去有600多亩旱地种棉花,既费时又费心,效益也上不去,前几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这些旱地渐渐就撂荒了。2017年,国家投资了旱改水项目,这些旱地成了水田,如今都种上了水稻。”

对粮食生产,张建平还有新期待:“希望提高农业保险赔付额度,大力培养年轻农民。”

所思

培养年轻农人是头等大事

在乡镇工作多年,张鸽坦言,如今在田间地头耕种的大多是50后、60后的农民。如何让更多年富力强的新农人运用新技术种出新优粮,是她思考最多也是呼吁最多的事。

“特别是7月‘双抢’时期,一边收早稻,一边种晚稻,白天战高温,晚上挑灯干,全靠中老年人比较吃力,特别需要年轻人。”张鸽说,乡里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导致种粮劳力不足、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困难、生产管理粗放,“农业技术入户率较低,现有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中掌握现代技术的人不多”。

在张鸽看来,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实的人力基础和支撑保障,培养年轻农民已是保障粮食生产、发展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

为此,张鸽建议,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参加各级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调整优化补贴导向,改进补贴方式,加大对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倾斜力度,更好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强务农种粮的吸引力。

文|政协融媒记者 李飞 通讯员 李晨希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