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用情走访用心调研,一定会把好事办好
文:省政协研究室理论处副处长 王海波
“民以食为天,一口热饭、一些热菜,看似简单,但对乡村高龄老人却是每天最操心的事情和最需要的关怀。”“新田村共有60岁以上老人573人,其中独居老人210多人,‘老年食堂’有群众基础,需要办也应该办。”“老年食堂的运营应以公益性质为主,通过新田村试点,探索建立‘政府支持、村居承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社会参与、部门监督’的工作模式,实施‘老人就餐为主,文体活动为辅;自助就餐为主,上门送餐为辅;定时就餐为主,灵活用餐为辅;专职人员为主,爱心参与为辅’的运营形式,健全‘政府补助一点、老人子女自付一点、村居自筹一点、爱心慈善捐赠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
驻村第六天,重阳节前夕,我们把丰收节的热闹氛围搬到了新田村村部会议室的协商会场,三级政协委员参与、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就新田村建立乡村“老年食堂”开展调研协商。经过近三小时的充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在新田村创办“老年食堂”有需求、有基础、有条件,建议驻村委员工作室提出微建议,深入开展调研和办理协商。同时结合社情民意信息、提案、纳入重点调研课题等履职手段,进一步推动省市县三级共同关注农村老年人就餐问题,切实改善“无人问其粥可温、无人与其伴黄昏”的“空巢”生活。
这次依托委员工作室开展的三级联动调研协商议题,为何引起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驻村队、县乡有关部门、村支两委以及群众代表共同关注,主要是“老年食堂”这个议题来自于驻村第二批次全体队员的用情走访、用心调研。此次我们组确定的活动主题是“燃在新田 情在新田”,重点关注的对象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出发前,我们集中学习了中央、省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有关文件以及适老化改造等专项措施,做到目标明确、政策明晰、思路明了。走访中,我、金妮、任为、宋晋组成的工作小组,既与走访对象话家常、谈振兴,也特别关注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我们走到餐厅、走进厨房,细致询问“一天吃几餐,饭菜谁来做”,细心观察“吃的什么菜、厨房有多少碗筷、用的什么烧火”。如走访的莫娥妹老人,86岁,有三个儿子但长期一个人居住,我们看到的厨房低矮昏暗、密不透风,玉米棒子等柴火围着炉灶杂乱堆砌,相隔不到半米远,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引燃。如走访的陈田喜老人,88岁,与第三个儿子两人同住,儿子在外做泥瓦工,长期早出晚归。连续几天的走访,我们看到家里的厨具始终是一个破旧的电饭煲,里面也始终只有一道简单的汤菜,而且做一顿吃三顿。驻村青年小组每天晚餐后,全体成员都会聚在一起召开“圆桌会”,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就收集的问题集中讨论研究,进行“头脑风暴”,碰撞“智慧火花”,为乡村振兴中的养老、教育等汇智聚力。正是每天这样的看现场、听情况、议问题、想办法、定措施,“老年食堂”这个具有代表性、必要性、可行性的议题才会应时而生、精准提出,才能得到各级关注、群众支持、多方参与。
七天之行,虽然短暂,但让人难忘、使人充实、令人成长。在新田,我们擦亮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重学了做群众工作的“真经”。一方面联系服务群众既要嘘寒问暖,更要促膝谈心。走访联系绝不能人下去了、心没有下去,要带着真心深入基层,带着诚心深入群众,正是那天我们在邓阿姨家同吃了一桌饭,在做饭中一起忙碌、在吃饭中一起交流,我们才真正进了家门、成了亲人。另一方面,开展群众工作既要问需于民,更要谋策为民。帮扶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走访对象各有各的期待,既有个别问题的诉求,又有普遍问题的关注,这就需要我们打好提前量、做好预习课,既要“走”、又要“访”,更会“思”;既要“慰”、又要“问”,更会“讲”,个别问题知晓政策精准处理、共性问题研究分析参谋决策,把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纾困解难、提振信心、凝聚共识的工作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相逢难,离别更难。26日,我们将返回长沙,我和小组的同志们在前一天下午的走访中开始告别。“姨,我们明天就回去了,您多注意身体,方便的话多去广场走走,村里搞了很多文化活动。计队长他们带着村里搞建设,您可要多支持啊,家里面、门前屋后有时间还要经常扫扫,别路上干净了、村里漂亮了,家里比外面还差些”。“好,好。你们放心,计队长他们来了,我一定支持,你们都是来给我们搞建设的,都是为了村里好。来了几天,家里没有什么好东西,都没吃点什么。”真心换来真情,行动赢得信任,我们的走访调研才有了温度、有了深度、更有了厚度。
此次新田之行,我一直在思考,两级党组开展这次驻村活动是为了什么?到了村里,我能干些什么?离开村里,我又能收获什么?或许,心中那份对新田的牵挂,耳中那句“有些话我只和你们讲过”的信任,脑海中那真诚的笑脸、拉着手细聊家常的画面,走访中大家想尽办法、齐心协力的担当与作风,就是这次七天驻村经历给予我们最好的答案。带着感情来,满载深情回,我相信,这份宝贵的经历和财富必会使我们难忘一生、激励一生、受益一生。
民情日记:一次结对情和乡愁情的“双向奔赴”
文:省政协办公厅宣传处二级主任科员 李晓
9月的乡村天高气爽,为期七天的驻村帮扶即将结束,带着内心的不舍,我们再次踏上乡间小路,与老乡们提前道别。
我结对联系的李奶奶和杨奶奶都是独居老人,她们淳朴、善良、乐观,说起自己远方的孙子孙女时,眼睛里的喜悦幸福都要溢出来。每次看到她们,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外公外婆。常说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的未来,其实关爱老人,也是关心眼下我们那些还在远方家乡的亲人。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与老人的情感牵连,是很多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中年人无处安放的乡愁。
年老体弱,没有劳动能力,儿女不在身边,精神生活匮乏,这是空巢、留守老人的共性。虽然有着人口多、乡村产业兴旺的良好基础,居高不下的留守老人数量也同样成为新田村面临的困境,背后折射的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加大,广大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社会民生问题。
我时常思考,除了因自己的亲人而对留守老人有着更天然的共情,作为驻村短短七天,能力和资源有限的青年干部,我到底能给结对老人的生活改变什么,能为解决留守老人问题做些什么,能为乡村振兴工作贡献什么。
在这七天里,第二批青年帮扶队班子从一开始就将重点放在老年户和残疾人户,制定“送温暖、送教育、送文化”计划,协调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老师送教到乡村,与基层党组织、政协委员和老年群众共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组织文艺活动,部分队员还真正做到了与村民同吃同住……我参与着、跟随着、行动着、收获着、充实着。从孩子眼睛里的星星,老年人脸上的笑容里,对“有为才有味”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也越来越意识到我能做的其实很多。
也许我不能让老人的生活现状得到显著变化,但作为帮扶队一员,共同探讨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扩大就业,吸引青年人返乡就业的有效途径,针对乡村老年食堂模式的可行性调研征求意见,参与搭建协商平台汇聚民意、传递呼声,呼吁委员关注留守老人问题,一起加强对帮扶队工作的精准有序宣传,以政协之能,为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提供更多思路。
也许我们的到来远无法代替老人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珍惜和他们一起的时间,就像陪着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上一点爱心,帮着做些农活,坐着聊聊天,听老人说说话,为老人买菜下厨,陪他们在家热热闹闹地吃顿团圆饭,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对每位留守老人而言,都是晚年心灵的慰藉。
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温情流动,点点滴滴的温暖,是构建“双向奔赴”情感桥梁最朴素的基石、最单纯的底色。我想明天离开新田村时,眼睛可能会再酸一次,但心里一定是甜的。政协人的身影会在这里继续坚守,政协力量会在这里延续,这里七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获,也会装进我们政协青年的行囊。我会立足本职工作,持续深入关注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在政协宣传工作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中挖掘、汇聚和推介更多从底层逻辑出发、充满温度的破题之策,为党委政府乡村养老相关政策的出台广泛凝聚共识、奉献智慧力量,不负两级党组的殷切期待,不负留守老人的迫切期望,不负杨奶奶送我们离开时的背影,续写“双向奔赴”故事的下一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