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湖湘潮·委员讲亲历丨江春燕:衡阳有戏,“烈”“野”“俗”“思”好韵味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为助推湖南文化软实力提升,充分挖掘、全面展现湖湘文化特质,湖南省政协从“存史 资政 团结 育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组织开展“风起湖湘潮—委员讲亲历”短视频活动。邀请委员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湖湘文旅潮点地的古今变迁,讲好湖南改革创新故事、政协履职故事,全面展现湖湘精神内核,答好“两个融合”命题,助力湖南“文旅+”大融合。

  衡阳自清朝起,“戏窝子”的美誉便声声相传。

  如今,湘剧、祁剧、花鼓戏、歌舞剧更是同台争艳,交织出这座城市流淌不息的文化韵律。

  一方戏台传六百年薪火,一戏三唱演古今,这便是具有戏剧艺术“活化石”之称的衡阳湘剧。

  1939年,当抗战烽火燃至湘南,在田汉同志领导下,老春华、大春台、大吉祥三个戏班迅速联合组建了“湘南抗敌衡阳湘剧宣传队”。

  艺人们将高腔的激越、昆腔的婉转、弹腔的刚劲化为抗日救亡的声浪。

  1952年,由谭保成主演的《醉打山门》,以金鸡独立造型演绎十八罗汉,并随着解放军慰问团远赴朝鲜慰问演出117场,向战后的朝鲜人民带去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和文艺关怀。

  六百年,我们的湘剧浸透着湖湘人铮铮不屈的魂。

  如果说衡阳湘剧是烈火淬钢的“烈”,那融入了衡阳本土特色的祁剧便是山风扑面的“野”。

  原创祁剧《荷花细雨》以常宁塔山瑶乡为底色,将瑶歌的清越揉进祁剧五百年的苍劲血脉。

  这部具备浓厚时代特色的祁剧,在观众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锣鼓一响,好戏开场。

  衡州花鼓戏,这株扎根湘南沃土的民间艺蕊,以唢呐牌子的高亢劈开夜色,借川子调的诙谐搅动烟火。

  尽管岁月变迁,今天的衡州花鼓戏,戏魂依旧——方言为骨,泥土作腔,嚼碎尘世悲欢,唱活亘古烟火,终成湘南血脉里的鼓点。

  当新世纪的帷幕初启,歌舞剧的星火渐燃衡州。

  2024年,一部舞剧《王船山》踏歌而来——以足尖为笔,以舞姿为墨,将船山先生永不熄灭的思想烛光,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将“船山梦”融汇于“中国梦”的壮阔征程。

  演出已落幕,但戏剧的传承和新时代戏剧演员的培养还在继续。

  十年或许可以捧红一位明星,但十年却难出一个“角儿”。因为“戏比天大”,戏剧演员不仅要有悟性,而且要特能吃苦。冬穿单衣,夏穿棉衣,都是常事。

  从清代戏窝的喧腾,到湘江畔的四韵同台,我们始终在为传承和创新而努力。只要还有人愿意为一句唱词落泪,为一段身法叫好,廻雁峰下,戏就永远有人接棒。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