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是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的关键力量。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省委会主委何寄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围绕中部地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服务等方面提出系列建议。
通过前期调研走访,何寄华了解到,中部各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在高层次人才的留用和培养方面还存在差距。以两院院士为例,截至2023年底,中部6省培养院士694名,仅200多名留在中部地区工作。
为推进和完善中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体系建设,何寄华建议,围绕中部地区发展战略,把握产业特色与优势,制定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人才队伍建设长远目标、阶段性任务及重点聚焦领域。建立工作机制,促进中部地区各省在人才政策制定、调整上协同合作,规避政策冲突与资源错配,出台鼓励政策,支持人才资源服务业跨区域经营,打破人才流动壁垒。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定向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
何寄华还提出,在项目分配、资金扶持、政策优惠等关键环节切实向中部地区提供倾斜政策,加大对中部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优势学科的资金投入。同时,创新培养模式,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新模式。创造成长空间,组织中部地区青年人才访学研修行动,配备业内资深专家作为导师,深度参与前沿科研项目。
何寄华认为,高层次人才要引得进留得住,需要强化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生活服务水平,要开展好“高层次人才安居工程”,建立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教育绿色通道。此外,实施创新创业托举,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基金”等。
“通过推动产业、创新、人才多链融合,将高层次人才盘活。”何寄华建议,建立对接机制,实施项目牵引,强化政策扶持,成立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参与的“中部地区协同创新联盟”,建立常态化工作沟通机制,定期举办中部地区产学研合作论坛等产学研对接活动,搭建中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平台,出台支持产业链、创新链、培养链融合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等。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蔡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