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消费对于释放消费潜力、带动扩大就业、实现消费投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会主委赖明勇看来,新型消费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便捷、丰富的消费体验,也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赖明勇通过调研发现,新型消费的“新”体现在其深度融合性上。“线上与线下、业态与场景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新型消费的显著特征。”赖明勇表示,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日益成为主导消费模式,集合多种功能的消费新场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据统计,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直播电商零售额达4.3万亿元,为电商行业贡献80%的增量;同时,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
此外,2025年以来,数字、绿色、健康方向的消费新产品销量喜人,冰雪经济、国潮经济、首发经济等消费新场景热度攀升,即时零售、直播带货、沉浸体验等消费新业态加速发展。
“但也面临多重挑战。”在调研中,赖明勇了解到,消费新赛道同质化竞争加剧创新难度加大,新兴服务行业标准建设需进一步着力,相关法律法规支撑要更加完善。
为此,赖明勇建议,大力推进我国新消费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培育区域性新消费品牌,完善新消费品牌培育体系,推动重点领域品牌培育,鼓励品牌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加强新消费品牌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动消费业态模式创新。
“不断完善支撑新型消费的服务行业标准体系。”赖明勇建议,各省市要加强统筹协调,依托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参与,大力推进传统生活服务重点领域和新兴服务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实施、评价及创新成果总结推广体系;持续推进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大力推动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省市开展标准化建设先行先试。
赖明勇还建议,要完善针对新型消费的监管模式和法律法规。“可对新出现、可能存在风险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设置一定的观察期。对可能危及消费者切身利益的新业态新模式,做好前瞻研究,严格监管。在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数字人服务等领域,加快建立健全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完善跨行业、跨范围特性的新型消费产品或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相关法律规范。”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注入强大动力的同时,也要推动外贸新业态高质量发展。”赖明勇说,当前,跨境电商已成为推动全球供应链重构、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引擎,“要加快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增强新型消费发展的要素保障。”
聚焦“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稀缺这一现实问题,赖明勇建议,要通过开设“跨境电商运营”“跨境物流”等专业方向,推广“外语+电商”“数字技术+国际贸易”等复合型课程,强化AI技术融合课程,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完善教育体系,扩大人才供给规模。
“强化实践教学,深化产教融合,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推广‘订单班’‘工学交替’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纳入教学。”赖明勇建议,要鼓励头部跨境电商企业与高校共建“就业直通车”项目,支持大学生团队开展跨境独立站运营、海外社交媒体营销等实战项目。
赖明勇还建议,要通过着力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全力搭建“全国跨境电商人才数据库”,更加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快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文、图 | 政协融媒记者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