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上生活:湘艾如何飘香 | 国医湘声

  导读:让湘艾从区域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艾草产业将成为超千亿产业,成为中医药第一大产业链。湖南艾灸使用历史悠久,也是艾草种植大省。湘艾产业作为湖南特色中医药资源,近年来通过科技赋能、产业链整合,正从传统种植向高附加值、全链条模式转型升级。

  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议堂栏目邀请到10位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湘艾产业如何转型升级”话题进行了探讨。大家从科技赋能、品牌建设、产业融合、政策支持等维度,聚焦标准化建设、产业链升级、国际化布局等提出了多条建议。

  从委员、专家的观点可以看到,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品质、差异化品牌抢占市场、全链条延伸创造价值,政企学研协同发力,湘艾将从区域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在中医药振兴与国际健康消费浪潮中占据高地。

  本期“议堂”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何清湖、刘密、娄必丹、封敏、沈敬国、曾晓莉、曾凡丁、周浩、江宏池、杨国华。

  千年养生传承,马王堆文化为湘艾赋能

  湖南有悠久的艾灸使用历史,由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十一脉灸经》表明,早在西汉年间湖湘地区已经盛行用艾治疗多种疾病。“马王堆医学为湘艾产业提供了医学理论、文化价值的支撑。”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校长何清湖说,古老的马王堆医学文化,遇到现代的艾灸工艺方法,真正变得鲜活了起来。

  何清湖介绍,湘艾产业以中医经典理论知识为支撑,利用湖南地区生产的可燃性好、具有温经活络的新鲜艾叶作为原料,通过传统方式进行加工,生产出艾绒,再加工成各种药用艾产品,并据此形成种植、加工、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健康产业链。“湘艾产业的转型升级需以全链条创新为核心,结合地方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通过技术赋能、品牌整合、跨界融合等多维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何清湖说。

  “湘艾的临床治疗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湘艾的制作技艺一直在民间传承,数千年中国艾叶养生文化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科学药用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罡炁经围经技术第五代传承人杨国华说。

  罡炁灸艾条的制作,经数代传承,历史悠久、循道古法。杨国华介绍,其制艾方法共有37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杨国华跟随父亲传习相关技艺,对艾叶治疗、药用原理等都进行了研究、总结、归纳,整理了传承脉络体系。

  杨国华说,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老一辈懂得药用湘艾手工制作技艺的人正在减少,他希望与更多志同道合者一起,不断创新湘艾产品,做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6期 《“艾”上生活:湘艾如何飘香》

  远离无标之痛,制定质量标准体系

  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目前,市面上除传统艾条外,随身携带方便、随时可用可贴的艾灸盒、艾灸贴、随身灸等新型产品的出现,适合患者居家自我治疗的需求,正不断丰富和拓展艾灸的应用场景。

  然而,市场上艾产品虽多,但质量标准不统一,制作工艺差异较大,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同时操作人员技术欠规范,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临床对高质量艾灸服务的需求。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中心主任娄必丹认为,湘艾产业的发展需以临床价值为锚点,实现“品种优化→品质保障→产品创新→科学研究→临床运用”的全链条创新发展。

  娄必丹建议,制定艾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湘艾种植、加工、产品地方/行业标准,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定期对艾产品进行抽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对实施艾灸操作的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和考核;院企联合开展湘艾有效成分分析与药效学研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规范研究方法,鼓励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开展,加强艾灸作用机制研究,推动艾灸更好地融入临床治疗体系。

  标准缺失所导致的混乱,正侵蚀消费者信任,阻碍湘艾产业升级。“这种‘无标之痛’,最终将整个产业拖入低水平竞争的泥淖。”广州柔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敬国认为,当前亟需以“标准革命”为艾草产业注入新动力。

  沈敬国发现,当前市场上存在艾绒比例虚标、有效成分模糊、质量严重参差的现象。

  他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联合科研机构及领军企业,加速制定并发布艾草产品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明确艾绒比例科学标识方法,规定关键有效成分(如桉油精、樟脑)的最低含量要求,涵盖种植、采收、加工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点。同时,大力推动建立由骨干企业联盟主导的“优质艾草分级认证体系”,以高于国标的要求对产品进行严格分级认证、贴标公示,让质优者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支持研发快速、精准的艾草成分检测技术与便携设备,推广“从田间到终端”的数字化溯源系统。

  多元消费需求,抓住家居健康风口

  《2024-2030 年中国艾草产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艾灸市场已达886.6亿元销售规模,2025年艾草产业将成为超千亿元板块,成为中医药第一大产业链。地处全国中部地区的湖南,是与广东、河南并列的最大艾草消费市场。湖南是艾草种植大省,种植面积约5万亩,湘艾健康产业链属于湖南“4×4”产业体系中的大健康产业,相关产值逾百亿元。

  “湖北蕲春县的蕲艾已形成品牌效应,相比之下,湘艾差距较大。”湖南省高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宏池说:“湖南艾草产业应当凝练湘艾概念,制定湘艾标准,打造湘艾品牌,以三产融合推动协调发展。”

  江宏池认为,湖南艾草产品不是没有升值潜力和产业链延伸空间,而是需要深耕研发,提升加工附加值,服务多元需求,打造“产品—服务—消费”闭环。江宏池建议,构建“艾+”大健康生态,重点服务好老年人群,让艾灸文化走进社区、走进老年俱乐部、走进康养基地;丰富艾草熏蒸、艾叶泡脚、艾材食疗、艾元素文旅、 艾灸体验、艾香净化空气等多元消费场景。

  “应突出湖南艾草道地药材属性,与南阳艾、蕲艾形成差异化竞争。”在珍佰草创始人周浩看来,目前艾灸贴产业初具规模,但面临品牌分散、产品同质化、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对此,企业可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发特色产品,抓住“居家健康”风口,将艾草产品渗透到更多场景。“可以将中医养生与文旅融合,打造艾草文化体验馆,推出艾灸贴礼盒等特色伴手礼,推动区域品牌迈向全国市场。”周浩说。

  作为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艾灸疗法具有无创、舒适、保健功能突出的特点,可有效缓解和治疗多种常见病证,因其简、便、效、廉的长处,尤其适合走进家庭,成为家庭健康管理的新选择。

  2021年,《中国家庭健康指数调查报告》发布,首次提出将“健康家风”作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抓手,建立家庭健康管理共同目标。

  如何打通艾灸入户的最后一公里?湖南医药学院中医学院院长封敏认为,可通过实施政府民生工程,建立艾灸培训示范点,培训家庭艾灸技术指导员;在高校、医院建立艾灸‌标准化培训体系,明确艾灸操作规范;在‌社区开展健康公益行动,加强养生普及等,推进艾灸从医疗手段向家庭保健转型,让艾疗融入家庭健康节律,将疾病预防端口前移,在分级诊疗体系下减轻门诊压力,服务健康中国。

  打造湘艾品牌,加速推动艾灸出海

  2022年6月,湘艾成功入选湖南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湖南中医药大学湘艾健康现代产业学院围绕“医、养、管、食、游、动”全产业链要素,推进湘艾健康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艾草种植、艾绒加工、艾制品生产、智能康养装备研发,以及中医养生保健、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各环节全面发力,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项目、资金为纽带,建立融合机制,打通产业链条,初步形成湖南湘艾健康新兴产业链。

  “接下来应进一步申报湘艾地理标志产品,出版湘艾系列专著,以扩大湘艾知名度。”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与康复学院副院长、湘艾健康现代产业学院执行院长、湖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刘密建议,借助世界非遗“中医针灸”品牌,让湘艾与民族医药非遗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掘怀化武陵艾的价值,加强与苗医药、侗医药的链接。

  作为湘艾的重要分支,武陵艾依托武陵山脉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物特性,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形成巨大的产业潜力。 目前,怀化市(以中方县为主体)建有1.2万亩标准化艾草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形成了百里艾草产业长廊,配套加工园区与跨境贸易通道,2025年出口额预计突破5000万元。

  中方县政协委员、湖南省武陵艾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凡丁介绍,依托苗侗医药传统技艺,结合现代活性成分提取技术,当地开发出“沉香艾”“苗侗四味方”等六大新品,打造了“非遗+文旅+研学”复合发展模式。

  曾凡丁认为,应构建“怀艾”产业生态圈,联合高校开展艾草活性成分的药理机制研究,拓展其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申请“武陵艾”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打造“艾草+生态旅游”,开设艾草采摘研学路线,结合药浴体验、灸疗工坊等苗侗医药文化展示艾产品,在怀化荆坪古村等文旅地标设立非遗工坊,开发艾草文创及药膳食品,推动武陵艾走向更广市场。

  在澳大利亚从事了28年艾灸临床实践,澳大利亚人体康复中心董事长曾晓莉认为,应大力发挥武陵艾的独特优势,加速推动艾灸出海。

  “WHO将传统医学纳入全球传统医学战略,艾灸作为非药物外治疗法,可有效缓解西药依赖,降低医疗系统负担,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也契合西方预防保健需求。”曾晓莉介绍,在临床实践上,艾灸发挥了一定疗效,比如通过艾灸联合西药管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减少30%止痛药用量。

  “武陵艾的出海,本质是让东方草木智慧融入西方生命科学体系。”曾晓莉认为,应推动跨国药企合作,将武陵艾提取物作为重要成分,开发植物药新剂型;用西方语言讲中医故事,通过影视植入、宣传推广、跨界联名等方式,与化妆品牌合作推出“武陵艾草SPA线”等,借力天然护肤文化让艾灸渗透年轻群体。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