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期 | 笺上烽火

  编者按: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此,由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办公厅、湖南省文旅厅、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湖南省文物局指导,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宣传教育部联合推出“80年80笺·信笺里的抗战”主题活动,本刊将刊发反映家风家情抗战信笺系列故事,敬请关注!

  导读:“两天即回”的归期“承诺”,这是杨展的青春抉择,去延安,到抗战一线去

  杨展(1920—1941):杨开慧烈士的侄女,杨开慧胞兄杨开智唯一的女儿。1941年9月14日,杨展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不幸牺牲,年仅21岁

  “父亲大人:

  我决即刻赶五点钟的快车,有同学刘觉仙为伴,她邀我到浏阳乡下的家去玩两天,我打算到她家住两天即回板仓。今天无雨,又有伴,安全之致。不必挂念了。”

  这封陈列在长沙博物馆展厅里的家书,给“父亲大人”报平安的是革命烈士杨展。杨展何许人也?她是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的女儿。她向父亲杨开智承诺“两天即回”的归期,是抗战时期无数青年投身革命的热血细节。

  给毛主席的信载入《论持久战》

  7月骄阳似火,长沙县开慧镇青山苍翠,杨开慧纪念馆里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参观者。这里对杨展的记录,可以还原出这个21岁就牺牲在太行山里的女青年的成长轨迹。

  这个“像极了杨开慧”的女孩,1920年出生在长沙。从小,她受到姑父毛泽东和姑姑杨开慧影响。10岁那年,浏阳门外识字岭,姑姑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她非常愤怒地说:“我去把姑姑背回来。”姑妈的壮烈牺牲,在杨展的心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26年,杨展进长沙周南女子中学附属小学读书,以后便一直在该校读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也就是在这一年,杨展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担任周南女中党支部书记。

  当时周南女中的抗日救亡活动如火如荼。学生们走上街头大唱抗战歌曲,大演革命戏剧,组织讲演,举办妇女识字班、民众学校,学习抗日救国道理;为支援前方抗日将士,学生们深入社会各阶层开展募捐活动,组织慰劳团赴前线慰劳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将士。

  杨展在其中表现特别突出,更是引起当时湖南国民党当局的“关注”。周南女中校内国民党特务“训育主任”一方面组织反动学生无端生事,对杨展进行斥责、围攻和打击;一方面暗中布置亲信打入杨展所组织的活动中去,掌握杨展的情况,以待时机对他们有利时,就秘密抓捕杨展。

  当时外界可以同延安通信了,她便写信给姑父毛泽东。她在信中表达了民众对消极抗日的担忧。“在乡下一切都感到困难。单独一个人作宣传工作,只好随时随地找人谈话。对象都不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有兴趣。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讨厌极了。好在他们还不去宣传,不然真糟。农民对他们的信仰当然要大些啊!”(《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09页)

  杨展信件里的这段话,被毛主席以“一个湖南学生的来信”成段摘引到《论持久战》这部影响时代的思想著作里。毛主席的意思是,在中国抗战前途未明时,对像杨展这样的中国青年充满信心。

  面对民族危亡,到延安去,是那个时代青年觉醒的潮流,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1938年的延安,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大本营,也是全国抗日力量的集结地。

  当时的延安,白天,大家忙着学习、工作、生产;晚上,窑洞里的油灯一盏盏亮起,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革命理论,畅想新中国的未来。

  此时的杨展也决定到延安去,到抗战前线去!可面对父亲杨开智,千言万语难以言说。杨开智甚至与她促膝而谈,建议读完高中再去延安也不迟。

  1938年,杨展提笔写下了开篇那封家书,“两天即回”其实是一个让父亲安心的善意谎言,然而杨展没想到,“两天即回”是无法实现的承诺。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7期 《归期》

  “不必悲痛”

  1938年,通过长沙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杨展来到延安后,组织上分配她到陕北公学栒邑分校学习。杨展生性活泼开朗,在延安这个革命大熔炉里,她身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大家特别喜欢这个长沙的“展伢子”。学习之余,行军途中,她每每大声唱抗日歌曲,以鼓舞同志们的斗志。当有同志喊:“展伢子,再来一个!”她便又高兴地唱起来。

  1939年,党中央号召延安的青年学生“到敌人后方去”,决定将陕北公学、工人学校、鲁迅艺术学院等合并组建为华北联合大学,与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由抗大副校长罗瑞卿、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率领,奔赴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出发前,杨展与同样来自湖南的校长成仿吾一起拜别姑父毛泽东。姑父让杨展坐在身边,鼓励她“青年是先锋队”。

  在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杨展,先后在华北联大政治部组织科和教育科工作。1940年、1941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杨展先后两次被评选为“模范妇女”。1941年,杨展还被评为学习模范,并被选为华北联大第二届党代表大会的代表。

  1941年秋,日军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为配合部队对日军实施反围攻,杨展和同学们被迫隐蔽在太行山深处的山坳里,被日军团团围住。

  危急时候,她和几名同志担任突围任务,可最终弹尽粮绝,她毅然决然跳下悬崖,用娇柔的身躯展示民族的铮铮铁骨,21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上。

  千里之外的长沙,父亲还在等待未回家的“展儿”。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终于送到杨开智手中。发报人,毛主席。电报内容清晰而沉重:

  “……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

  “不必悲痛”在胜利的号角里,那个说“两天即回”的女儿已化作青山忠骨。又何止是悲痛?在胜利的号角里,有他展儿滚烫的鲜血和无悔的青春!

  1977年11月,成仿吾在北京会见杨开智时,曾诚挚地对他慰勉道:“你杨家既有杨开慧,又有杨展,有这样的两位同志,真是光荣的革命家庭!”

  1981年,83岁的杨开智来到长沙博物馆,他郑重地将这封信捐赠出来:“这是我大女儿杨展烈士1938年对我写的最后一次信,后来就去延安参加革命了!”

  他眼神平和,只有对“两日即回”的理解。或许他也想起29岁的妹妹杨开慧,28岁的外甥毛岸英,多么美好的青春年华啊。几个月后,杨开智离开了人世。

  何谓青春,青春何为?杨展青春许国的抉择,便是最炽热的答案!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唐静婷  韩琦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