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挖坑,是一种苦力活。指的是人们为了某一目的,在地上挖出一块凹下去的地方。比如建房子,第一步就是挖坑,楼层越高,其坑越深,因为没有这个坑打地基,会导致基础不牢,房子是立不上去的;又比如农民种庄稼,每遇下大雨就得在土地周边挖一条坑排涝;再比如要种一棵树、栽一株花,也得先挖个坑。可见,挖坑其实是一件有用的好事。
但到了社会生活中,“挖坑”一词却有了另外一层喻意,“坑”变成了“陷阱”----有人故意设置事端,让你陷入窘境或困境。比如有人故意在你家人面前问:你妈妈和另一半同时掉入水里,你先救谁。这就是在给你“挖坑”。至此,“挖坑”已经变成一件坑人的坏事。
02
当人心存侥幸时,“挖坑”更变成了坏上加坏的大坏事。
《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第八》中有这样几句话:“盖闻上智不处危以侥幸,中智能因危以为功,下愚安于危以自亡。” 翻译成今天的白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大智慧的人不会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并期待侥幸逃脱;有中等智慧的人能够利用危险的境地来建立功业;而智慧低下的人则会安于危险的境地,最终导致自我毁灭。
可悲的是,世上总有“下愚安于危以自亡”者存在,在不知不觉中跳进别人挖好的“坑”中的现象时不时出现。只要上网一查,就会看到有人被“铁哥们”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最终拖下水的不少案例。
更为可悲的是,因偶然因素或意外条件带来的“不劳而获”、“冒险获利”等的客观存在,导致有人产生了“基于偶然或非理性获得成功或避免失败”的“侥幸”。于是乎,有人便在迷迷糊糊中自己给自己“挖坑”了,且所挖之“坑”皆来自于“侥幸”-----
有商人因售卖假冒产品“难以发现”的侥幸,最终被处以重罚;
有建筑商因使用伪劣建材“发现不了”的侥幸,导致牢狱之灾;
有官员因收受红包礼金“没多大事”的侥幸,逐步从惴惴不安到打开“潘多拉魔盒”,最终走上不归路;
有学生因考试作弊“能瞒天过海”的侥幸,导致受害终身;
有业主因“一般不会发生”的侥幸,导致小区因消防通道被堵延误火灾救援;
有驾驶者因“不会被交警抓到”的侥幸,醉驾开车,导致开除公职甚至身陷囹圄;
有“自信”者因“我运气好”“我脑子好使”的侥幸,沉迷赌博不能自拔......。

03
侥幸是贪欲的催化剂,人们依赖侥幸,往往是因为它带来一种“捷径”的错觉——不想付出努力,却期待好的结果。就如描述赌博者的一句话:“输钱多是赢钱起”。一些人之所以沉迷其中,起因多数是一开始因为偶然的因素尝到赌博“来钱快”、“不费劲”的所谓“甜头”。这些看似“幸运”的念头,其实都是在给自己“挖坑”、“埋雷”。
贪欲是“认知”的麻醉剂,使人突破底线后陷入“赌徒心态”,寄希望于概率,认为自己会是那个成功的幸运儿,导致高估能够获得的收益、低估风险和成本,继而产生打擦边球甚至冒险行为。正是这种“赌徒心态”的支配,麻醉状态下便将“坑”挖成了。直到跳进“坑”时才发现:原来侥幸是“慢性毒药”,一次次的小侥幸,积累成了难以挽回的大错;“挖坑的时候觉得自己是智者,跳坑的时候才发现是愚者”;“挖坑的时候觉得自己是英雄,跳坑的时候才发现是狗熊”。
04
“侥幸”本质上是一场自我欺骗的赌博,而最终的输家往往是自己。“挖坑”或许是一时的松懈,但掉进去的可能是整个人生。因为侥幸的本质是人们对不确定性的非理性态度,而人类对控制感的渴望与现实随机性之间的冲突始终存在。从概率论的角度看,爱德华·墨菲1949年提出的“墨菲定律”早就告诉我们:“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无论概率多小,它总会发生”。侥幸不会消除风险,只会推迟代价的到来,甚至让代价变得更沉重。
人生路上,总会遇到一些“侥幸”时刻,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坑”。要解决“自己给自己挖坑”的问题,需要认清“侥幸”的本质、找准“挖坑”的根源、克服内心的贪欲、涵养冷静的习惯、寻找学习的榜样、强化苛刻的自律、接纳他人的监督、强化“一失万无”的思维......。
《吕氏春秋·孝行览·遇合》中说:“其幸大者,其祸亦大,非祸独及己也。故君子不处幸,不为苟,必审诸己然后任,任然后动。”。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幸运来得太大,那么带来的灾祸也会相应地大,且这种祸患不仅局限于个人,若侥幸者身处要位,带来的将是团队灾难。因此,君子不应该处于侥幸的状态,而应先自我审视,然后才能接受任务,接受任务之后才能行动。
短短数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处世智慧-----侥幸获得的机遇若超出自身能力,终将转化为灾祸;凡事不能苟且敷衍,不应依赖侥幸,而应“必审诸己然后任”,通过自我反省和谨慎决策来规避潜在的灾难。
05
侥幸或许能带来一时的轻松,但只有脚踏实地,人生才能走得更稳、更远;真正的智者,不依赖运气,而是靠实力和预案应对不确定性。
人生没有“如果”,生活没有回头路,凡间没有后悔药,若是内心存侥幸,终将被现实----给你“一顿削”。
拒绝侥幸,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06
写完前面这句话,敲打键盘的手本来已经停下。但脑中突然冒出一个问题:此文标题用的这句话是否有前人写过?于是,我到“百度”搜了一下,得到的答复是“现有信息中未找到完全一致的原文”。这个结果让我有点意外、又有点欣慰,尽管这种感悟或认知许多人都有,类似含义的语言表述也不少,但至少“侥幸是自己给自己挖坑”这个表述是“原创”。
对一个语句而言,字不在多,顺畅则行;言不在雅,管用则灵。如果朋友们特别是我的后辈看完这篇文章后,对2000多字的文章不感兴趣,甚至嗤之以鼻,都无可非议,因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文风和观点。但只要记住了“侥幸是自己给自己‘挖坑’”这10个字,我心足矣。
作者:湖南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刘顺国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