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才:人生要读三部书

记得还是在读小学时,我就熟读熟记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时虽然道不出此句佳处,但就是觉得美,读起来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书为晨韵,牧童如歌。我早早和书本结缘。书往何处放?一张老式书桌放不下,就在土砖墙上自制书架。几片木板,每片木板下打几个支架,一个以墙为背景的书架诞生了。墙上的泥土香、书架的木头香加上书香,是我那时最美的记忆,至今依然魂牵梦绕。书以为生,书以为思,书以为事。我以为,人生有三部“必读书”:书架上的“经典书”、现实生活中的“躬身书”以及学且思的“仰望星空书”。这三部书缺一不可,缺一留憾。

人生要读“经典书”,缘由人生“苦短”。浩瀚学海,茫茫无涯,以苦作舟也只能读完“滴水之隅”。仅以防疫来看,今天我们读到的这方面的书就不下成千上万种。由疫而生并给人类深刻启迪的经典书也再次备受重视。这类书给人们认识、思想、方法的深刻启迪,或在防控技术、经验教训、社会背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疫情的影响,或提供制度设计、政策安排、疫期管控、政治适应等方面的智慧取向。书架上的“经典书”,即使到了信息爆炸的今天,也仍然不失为静读的首选,不失为陶醉灵魂的“工程师”。我曾无数次阅读《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春天,一个万象更新、充满希望而生机勃勃的季节。春雷阵阵,唤醒了蛰伏了一个冬天的昆虫、青蛙、鸟儿和各种走兽,它们一下子复活了,竞相争唱春天的奏鸣曲。小草冒出了嫩嫩的新芽,树儿长出了碧绿的新叶,桃树绽放出红色的笑脸。好一派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啊!春天怎么会“寂静”了呢?是不是作者搞错了?不是。卡逊博士用了将尽四年时间、深入地研究了美国官方和民间关于使用杀虫剂造成环境污染的报告,并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这部著作。她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有机氯农药,主要是DDT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危害。DDT在防治农业病虫害、杀菌除疫等方面发挥巨大功效和作用的同时,又破坏了生态平衡,春天都“寂静”了,从而使人类陷入“巨大的不幸”之中。大家一定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诗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充满诗意的田园美景,是许多人精神上的“桃花源”。然而,这一切如果不加珍惜,下一代很可能在上辈的故事中去想象与体会了。我们很有必要扪心自问:我们给后辈留下了什么?此问是对当时的描述,也是对未来的追问。许多美好的事物,如果用之过度,走向极端,便会适得其反,这也就是所谓的“双面刃”效应。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发挥有益于人类的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性。受这本书启发,我开始了对“警惕人类退化”的研究,并出版了同名书籍。我的研究不是一味地“就事论事”、以污染谈污染的研究,而是始终坚持“健康第一”, 处处以“人的健康”为出发点,站在人类生命能否延续的高度,重点剖析食品污染引起的深层次问题。从《寂静的春天》的启示到扎进泥土里的笔触,“丈量”着某缕历史与现实、行为与选择。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蔓延。这也许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提醒。此时,我们再读一读《寂静的春天》,可以说“开卷有益”,更有助于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生要读“躬身书”,是因为人的认识来自于实践。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要从实践中求真知。认识世界、认识事物、认识科学的程度取决于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代强调圣贤之人要亲自去体察它,并有事必躬亲、身体力行之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躬身书”,要躬身入局,“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躬身可冀,夸夸其谈于事无补。比如,我们无一不是在认识疫情的前世今生、传染途径、危害方式、防控办法的过程中战胜疫情的。今天,我们要用“绿色”的眼睛,去寻找一片绿色的光明。在工业时代,我们的先哲们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今天,让我们共同呼唤:拿一把绿色的种子,让我们把整个大地都染上绿色。这就是要走绿色发展之路。从实践中感悟实践,从痛苦中体会痛苦,从灾难中思考灾难,才能使人类从感性到理性,从睡梦中唤醒灵魂,从感悟中躬身践行。在躬身实践中提升读书境界,在“读书”中“阅读”丰富社会实践,才能使“躬身书”闪烁发光。

人生要读“仰望星空书”。静而思学、学而思进、进而有为,方能使学问精深。《伊索寓言》里边有个“父子抬驴”的典故,说的是一对父子赶着一头驴准备到集市去卖,在别人的目光和议论的主导下,一会儿儿子骑驴,一会儿父亲骑驴,一会儿父子一起骑驴,一会儿又找绳子绑起驴的四条腿,用棍子抬着走。这个寓言说明,如果没有主见,总是生活在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中,难免无所适从甚至酿成苦果。其实,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中就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提出了“九思”的方法:“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在《论独立思考》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真理只是粘附在我们身上的假肢、假牙、蜡制鼻子,它顶多就是通过手术植皮安装的假鼻。但经过自己思考而获得的真理,却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我们。思想家和书呆子学究的区别就在这里。”人生要读“仰望星空书”,说的是读与思、思与学、学与为。“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只有真正做到学思践悟,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便他们所见所闻与他人相同,他们也能从普通的事情中轻而易举地发现教训与提示,并发现填补思维空隙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的每一天都点缀着解谜与获得知识的乐趣,过着极其有意义而又充实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世界永远都不会让他们厌倦。他们就好像身处热带雨林的植物学家一样。”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出现“真理是我唯一的指路星辰”,“其他一切完全被置之度外”。人们历来佩服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人。读书无止境,思考也无止境。从实践中、从书本中发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倒逼着更多的思考与进步。上世纪90年代,我曾反复咀嚼恩格斯的名句:“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是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极大破坏也使人类深受其害。由此,学而思研,最终使拙作《塑造未来》终于问世。它贯穿了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与利用规律并以此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中国与世界、当前与长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哲学思想、逻辑理念、挑战机遇、原则目标、改革动力、行为选择等方面力呈浅见。我的愿望,是使生活于现在的每一个民族的人们在体验作为一个奋斗者、创造者的乐趣以及社会对于个人努力之后种种舒心回报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后代既有舒适的环境、可供永续利用的资源,也能够享受前人所创造的高度的物质、精神文明给他们所带来的种种惬意与安适。23年过去了,翻开此书,我仍感受到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的鲜活温度,感受到“仰望星空”中迸发的那“一滴水”的万千芳华。

书,为思想打开一扇窗,为灵魂点燃一把火,为黎明树起一座灯塔。人生要读的“经典书”“躬身书”“仰望星空书”,或许是毕生的付出,或许是践行生命的价值,亦或是一个生命不朽的丰碑。

作者:李云才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会副主委

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20年第17期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