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获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的消息,省政协原副主席、省文联原主席谭仲池的心情十分沉痛,他第一时间创作了一首缅怀袁隆平的诗,并回看了电影《袁隆平》。
政协融媒记者 许望桥/摄
“再看电影《袁隆平》,我泪流不止。”谭仲池说,回忆起采访袁隆平写剧本、拍电影时的点点滴滴,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从袁隆平身上,看到了他坚持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走进袁隆平的内心世界,更加体会到了他懂美、懂爱、懂快乐的丰富人生。
初见:袁隆平乐观且平易近人
谭仲池与袁隆平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
当时,袁隆平团队在浏阳建了一个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袁隆平经常来此进行制种。谭仲池当时在浏阳工作,由此两人经常见面,建立了友谊。
谭仲池回忆,袁隆平给他的第一印象是挽着裤腿,皮肤黝黑,就像一个普通的农民。当时袁隆平已很有名气,但每次到基地,不是下田干活,就是和农民聊天,乐观且平易近人。
90年代末,谭仲池到长沙市工作。袁隆平负责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长沙,两人的联系接触更多了。
谭仲池说:“当时袁老在国内外接连荣获各项大奖,诸多光环加身。但袁隆平始终保持着科研工作者的本色,以一种很平常的心态,对待自己取得的成就,对于自己的科研事业,一刻也没有放松。”
“袁老把名利看得很轻,他说,一个人名气太大了不是好事,钱多了是个包袱。”谭仲池说,多次近距离接触,让他体会到了袁隆平身上的许多闪光点。
相知:系列追问打开袁隆平的心扉
2007年,曾经担任潇湘电影制片厂厂长,参与过不少电影、电视剧作品创作的谭仲池,想为交往20多年的袁隆平写一部电影。“袁隆平是时代的英雄,能够创作出一部关于他的电影剧本,是我多年来的愿望。”
谭仲池将这个想法形成书面材料,上报至中共湖南省委及省委宣传部,获得支持。在做好相关准备后,谭仲池上门拜访袁隆平,说明了拍电影的意图。
当时,袁隆平一听就拒绝了:“那不行,杂交水稻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支持的成果,还有很多育种专家、团队都在做这个事,不能写我一个人……”
一番说明后,袁隆平还是摇头。谭仲池十分理解老朋友的顾虑,将一个现实中的人搬上荧幕本身难度就很大,如果弄不好会给当事人带来麻烦和争议。
但谭仲池心里仍不愿放弃这个“好题材”。因为是老朋友,谭仲池索性就转移话题,先与他交心。“为什么要研究杂交水稻,科研过程中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一系列“为什么”的追问,勾起了袁隆平的谈话兴致。
两人越聊越深入,袁隆平也渐渐松了口:“先写剧本,写完我看看。”
创作:4次被袁隆平深深打动
谭仲池带着创作团队,着手采访、搜集资料,前后采访袁隆平不下10次。袁隆平也十分坦诚,将自己的隐秘往事、内心世界和盘托出。
谭仲池回忆,在创作过程中,自己曾4次落泪。
第一次是写袁隆平爱情的经历时,这样一个内心执着、待人诚恳的知识分子,曾经遭受爱情上的打击,最终又找到一生的真爱。作为作家,自己感同身受。
第二次是写“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冲击到了袁隆平的实验室,试验田里的秧苗被拔掉扔到臭水沟里,3天后袁隆平才从井里找到了漂浮着的几根秧苗。袁隆平当时说:“这种打击比要他的命还重。”事后,袁隆平带领学生顶住干扰,继续进行试验工作。
第三次是到海南岛的育种基地采访,看着袁隆平和科研人员日晒雨淋地工作,一群人住在一个防水雨布搭的棚子,里面摆了几个木板搭的床铺,袁隆平带着科研人员就睡在里面,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
第四次是写袁隆平的父亲去世时的故事,因为在搞科研攻关,他脱不开身,没有回家。
谭仲池说,每一次落泪,他的内心都在追问:袁隆平这是为了什么?随着追问次数的增加,愈发让他体会到了袁隆平那句“为了农民粮食增产,为了不再有饥饿”的分量。
“我在采访时曾问过他,假如当时您的梦想没有实现,怎么办?”
谭仲池回忆,当时袁隆平回答,“没有实现,我也不后悔,如果我的探索失败了,也是为其他人的探索提供了经验,为他们缩短了探索的历程”。
2008年5月,谭仲池为创作剧本,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基地
缅怀:袁隆平始终有不灭的光芒
随着采访的深入,谭仲池发现,自己了解到了一个更全面的袁隆平。
袁隆平会骑摩托,技术还不错,采访中,他几次骑摩托车载着谭仲池下田。
袁隆平也是一个很有文艺细胞的人,会拉小提琴,会唱歌,会跳舞。谭仲池回忆,在采访时,袁隆平的妻子邓哲拿出了家中保存的袁隆平唱歌、跳舞时拍摄刻录的碟片放给他看,袁隆平的歌声、舞蹈的专业程度让他大吃一惊。
“我写的电影剧本每一稿他都亲自看,他一共看了7稿,第七稿时他还写了修改意见给我,我按照他的意见改了第八稿,才算过关。”谭仲池说,其实整部电影是袁隆平和大家一起创作的。
谭仲池说,电影《袁隆平》里面所有的故事,都是源于袁隆平讲述的真实故事,每一处细节,每一句台词,都是真实的,编剧没有做艺术上的提升和加工。
电影首映式,谭仲池邀请袁隆平及家人、团队前来观看。邓哲带着家人来了,看完之后,很高兴。袁隆平却没有来。谭仲池记得,当时袁隆平幽默地说:“我怕现场看到电影里表现的那个我,会不好意思。”
“他就是一个这么真实、纯粹的人。”谭仲池回忆,袁隆平曾经还跟他“科普”过抽烟的好处。“我就笑他,你别的我都能接受,唯独这一点,我不接受。听完我的回答之后,他哈哈一笑,而这一点恰恰说明他为人的真实。”
谭仲池说,通过这次电影创作的经历,他看到了袁隆平的生活状况,了解到他内心世界的丰富。袁隆平是一个生活的快乐者,热爱生活,生活中充满快乐,他这种快乐不仅仅是给自己,更多的是给别人,给他的团队、朋友、学生、家人……与袁隆平在一起,谭仲池觉得很快乐。
2017年至2018年,谭仲池又执笔创作了音乐剧《袁隆平》。在音乐剧里,他写下一句话:“种子虽小乾坤大。”“这句话,就想表达袁隆平像是一粒稻谷种子,看似不起眼的外表下,内部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一个充满着爱,充满着对世界美好向往的人。”
谭仲池说,尽管自己和袁隆平交往了30多年,写了电影和音乐剧,但仍然不足以表述袁隆平。
在5月22日创作的缅怀袁隆平的诗歌里,谭仲池这样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依然活着/袁隆平/你是我们灵魂的火把/始终有不灭的光芒闪耀……”
文|政协融媒记者 许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