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背后的文化自信

导读

书法正以东方特有的艺术方式在世界舞台上唱响中国声音,彰显中国自信

2012年1月,联合国新春书法展举办期间,时任秘书长潘基文提供书法作品“和平”参展,并指出中国书法向世界传递的理念就是和平。2015羊年春节春联征集线下“万福送万家”活动中,潘基文又专门书写了书法“福”字,并委派人员送到北京来。

2016年3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17位博鳌亚洲论坛理事走上舞台,拿起毛笔,在一幅15米书法长卷上,为“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促进全球共同发展”17个字各填一笔,然后签名,加盖中国龙纽印章。

▲ 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钤印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在G20杭州峰会接待外国来宾等多种外交场合用毛笔书写汉字,把中国最悠久、最传统的书法艺术推向国际舞台……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这些关于中国书法的精彩故事,不仅是书法艺术的传承弘扬,也是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表达,更进一步彰显引领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书法艺术与文化自信

“我们用楷书树立‘心正则笔正’的做人准则,用行书展现天人合一的中和之美,用狂草的奔放诠释心灵自由的人文情怀……”正如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书画家》副主编孟云飞所说,书法艺术,是中国专属的文化自信。

作为我国最具艺术特色的亮丽名片,书法一直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良好形象。早在隋唐时期。我国书法就已声名远播,到中国求学及学书者络绎不绝。如《新唐书·欧阳询传》载:“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柳公权传》亦载:“外夷入贡者,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

当时周边诸国纷纷来朝,各国遣唐使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格外关注中国书法,纷纷购买名家作品,中国书法从那时起就对朝鲜半岛、日本产生了影响,甚至在后来影响到他们的文字。

如今,书法在日本叫“书道”,在韩国叫“书艺”,有人看到后,似乎感觉二者比“书法”高明,其实,这两种叫法只是中国书法发展阶段中的一种命名而已。

书法对东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影响深远,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极其重视汉字书法教学,这为形成大中华文化圈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书法对欧洲和非洲国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历史上,西汉张骞以“丝绸之路”为媒介,把中华文化带到了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中国书法也随之广布全球。

虽然在鸦片战争之后,书法的交流乃至文化自信一度受到重挫,但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书画家协会等各级社团组织、各类书法专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书法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成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书法越来越融入世界文化,影响世界文化。如相继举办国际书法交流大展,“中国书法环球行”“汉字之美”等一系列国际展事和交流互访,令中国书法与汉字之美传遍了世界。

2007年,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会秘书处由新加坡迁至中国。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世界人民所认知,成为人类文化最伟大的艺术瑰宝之一。

目前,仅在韩国首尔就有2000多家书法馆,几千人从事书法教学工作,数以万计的儿童和成年人在学习中国书法。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也有众多书法学习爱好者,投入中国书法的学习之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书法的传播与发展。

全球孔子学院开展了大量汉语教学和文化活动,其中,中国书法日益成为最具特色的亮点版块,受到国外各阶层学员和受众的广泛欢迎。周用金的《周用金行草字汇》几年前已被列入孔子学院的教材,他表示能为书法教育“走出去”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感觉很欣慰。

书法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不久前,周用金耗时6年“单干”编撰的中文版《中国书法大辞典》已经出版问世。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联系聘请专业人士对该书进行翻译,计划出版《中国书法大辞典》中英文、中日文、中韩文对照版,力促中国书法“走出去”。

早在十几年前,他创作、编著的《周用金行草字汇》就已经尝试用英汉对照的编排方法,方便爱好书法的外国人学习书法,了解所写每一个汉字的含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进而理解中国书法背后传递的文化价值。周用金数十年来在传承与普及书法文化上的坚持与行动,是中国书法人在彰显文化自信中充分发挥书法具体作用的生动缩影。

对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来说,文化自信已是面向世界、影响未来的崭新精神面貌。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所说,书法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中国梦也需要书法人一笔一画地、一点一滴地去努力构建,用笔墨写就书法人的中国梦。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汉字是中国通用的唯一的交际工具,惟其如此,它是中国文化的脊梁。”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丰富的内心情感,最终形成千古传承、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自信中极具典型特征的内容。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吕文明认为,我们应该从中国书法中挖掘、理解和感悟中国文化的精髓,挺立中国文化的脊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相生相伴,是中国文化之独特代表,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周用金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倡导“和为贵”,共同发展,中国书法的独特性及其与世界艺术的共通性,具有“走出去”的独特优势。

如何更好地推动书法艺术“走出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吕文明表示,当代书法要想在中外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中彰显优势,则需进一步将创作的视域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中,不断开阔视野,兼容并包,开拓创新,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书法作品。

国运提振文运,文运助推国运。在新时代,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如今,书法正以东方特有的艺术方式在世界舞台上唱响中国声音,彰显中国自信。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吴双江 陈慧东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