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名片
王锡阳:长沙市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二级教授、博导,“高性能仿骨生物工程材料”湖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
王锡阳的脊柱外科世界
在湘雅医院门诊一楼E区脊柱外科诊室,王锡阳正戴着金丝边框眼镜,对着阅片装置仔细研究影像CT。他不时询问患者病情,并伸手按压患者身上的疼痛点。候诊室外人群熙熙攘攘,不时看向叫号的屏幕板,焦虑中充满不安。
作为湖南省脊柱外科医学领域最出名的专家之一,王锡阳的看诊号总是一号难求。行医34年,他已成功完成了超过1万例脊柱外科手术,其手术量相当于一个小型医院全年的手术量。
“脊柱是人体的‘中流砥柱’,号称‘龙骨’,组织结构非常复杂,除了‘奇形怪状’的椎骨,还连接着很多神经、血管。”王锡阳介绍,“以前颈椎和腰椎病是大众印象里的中老年病,现下在压力和久坐之下,也开始折磨着年轻人。”
80%脊柱疾病可早预防
在脊柱外科的候诊走廊,总有病患不停向护士打听“还要多久轮到我?”“医生我疼啊,实在坐不住了”……作为从骨科分出来的一个子学科,许多人对脊柱外科还不甚了解,事实上,颈椎劳损、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都是常见的脊柱疾病。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腰椎病患者已经突破2亿人,而25到39岁之间的年轻人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甚至有数据估计,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00万。许多身患脊柱病的人,形容这种病带来的疼痛——“针扎一样的痛”“难以言喻的麻木与酸胀”“疼得喊爹喊娘”……
“像腰椎间盘突出,要想短时间内治愈,几乎不可能。”王锡阳解释,在不选择手术的保守治疗阶段,消炎止痛药、物理治疗、仪器理疗、针灸、膏药等都可以是干预手段。当这些疗法通通失效,手术是最后的办法。
年轻人患脊柱疾病的压力根源在哪里?王锡阳认为,“漫长的工作时间圈定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久坐和压力都是重要原因。”他介绍,对于脊柱疾病的产生,突发性占到10%,遗传占10%,后天诱发占80%。像手机族、开车族这类低头族,以及日常缺乏锻炼者都是这类后天诱发患者,而这类患者几乎都可以通过预防和锻炼自行治疗。
那么该如何预防呢?“多看天,少看地。”王锡阳给出简要的6个字,“多做抬头运动,比如游泳、打羽毛球,少低头玩手机、打游戏,同时不要久坐,像长时间开车都是很伤腰椎的。”
对于脊柱疾病的预防,王锡阳团队也在不停琢磨,目前已经研发出了一套“智能化医用脊柱多功能康复系统”,具有支撑、固定、牵引、矫形等功能,患有脊柱侧弯和颈腰椎疾病的患者穿戴设备后,内置的传感器可以随机读取数据,并智能化加以调节。
“患者穿戴这台设备后,不用手术,一年多时间就能有矫正、康复脊柱的效果。”王锡阳补充道:“但发明专利转为应用产品很难,我们也希望卫健部门能牵头,搭建一个平台,开展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广,造福患者。”
对待病患“来者不拒”
1988年,王锡阳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毕业进入湘雅医院,4年后便开始做大型手术。外科手术千百种,为何选择骨科?王锡阳回忆,“小时候出生在湖南益阳农村,医疗条件不好,有一次手腕脱臼,疼痛不已,是一个过路的和尚给轻轻一扳,马上不疼了。”看起来只是不相关联的过往,但当骨科医生的选择也许那时就已经萌芽。
每周一三看门诊、二四五做手术,每年由他主刀的手术超过500台。行医34年,这是王锡阳的日常状态。几十年如一日的操练,让他从做一台手术要十几个小时,到现在的游刃有余,再难的手术也不超过5个小时。
2008年汶川地震,50多个重症患者被紧急送往湘雅医院。当时有一名已经怀孕8个月的28岁患者,她的丈夫已经在地震中去世,自己的胸椎则发生了爆裂性骨折并脱位,面临瘫痪。手术的难度与风险可想而知。孕妇对麻药的耐受性差,也不能长时间趴着,手术要快;钉子压进去的力道要精准把控,不能伤及腹中胎儿;病人骨折脱位、脊髓损伤,要复位、要减压、要融合、要植骨,这些都必须干脆利落地解决。
幸而手术十分成功,因脊髓神经导致的瘫痪问题也在手术过程中一并解决。14年过去,王锡阳还记得这位患者的名字,张平花,“她的孩子今年14岁了,有机会真想见见”。
王锡阳评价自己,除了在湘江边跑步放松,其余时间都是在动脑子想问题。“每一次手术后,都会进行自我复盘,琢磨着是否有更科学、更精准的操作方法或者创造发明,能提升手术效率和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在湘雅医院“高性能仿骨生物工程材料”湖南省工程实验室,这是王锡阳的另一个办公区域,满面墙都是他的发明专利证书,王锡阳告诉记者,一共是56项。医用注药螺纹钉、防滑剔骨钳、按压式外科吸引器……其中,他带领团队研制的脊柱后路钉板棒,就是一项临床应用频率非常高的发明。
在脊柱后路手术中,80%以上的病患需施行椎板(人体连接上下脊椎的骨质板)切除,以解除脊髓压迫症状。“病变部位椎板切除后,临床上用明胶海绵覆盖切口,不能有效隔离纤维细胞与血肿,容易长瘢痕引起粘连”,王锡阳发现,这样很容易造成继发性椎管狭窄,二次手术率在13.4%~35%。
在他的琢磨下,由四钉、一板、两棒组成的脊柱后路钉板棒“诞生”了。“它能加强对术后脊柱的支撑,使脊柱更稳定,能取代明胶海绵保护脊髓,还能起到隔离作用,防止术后瘢痕嵌入椎管压迫脊髓,避免二次手术。”病人高矮胖瘦不同,脊柱的粗细长短各异,他们就设计开发了5个系列85种型号样品,能够适应大部分患者的个体差异,同时使手术时间缩短1/3。
“外科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对医生的手术功夫和心理素质都是一种巨大考验。”也曾遭遇过医患纠纷,“有的患者手术明明很成功、患处却依然疼痛,个体有差异,医生也不是万能,康复更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但患者不一定能明白。”
尽管如此,王锡阳对待病患依旧是“来者不拒”,他始终相信一句话——“当医生是上帝安排给你的职业,不得懈怠。”
文|政协融媒记者 仇婷
来源:《文史博览·人物》杂志2022年第10期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