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辣椒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湘潭县政协倾力助推打造“黄荆坪辣椒”金名片

  金秋时节,湘潭县排头乡的辣椒田里,一串串鲜红的辣椒宛若铺展的绸带,在阳光下泛着油润的光泽。村民们一早就忙碌起来,采摘着今秋最后几批“黄荆坪辣椒”。设置在村里的“湘之坊”直播间内,主播热情地向网友推介:“这就是我们湘潭特有的‘黄荆坪辣椒’,皮薄肉厚、辣中回甜,今天现摘现发!”

  谁能想到,如今线上线下畅销的“黄荆坪辣椒”,过去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它的华丽转身,离不开湘潭县委、县政府的科学谋划与精准施策,也凝聚着湘潭县政协的深度赋能与务实作为。

  今年以来,湘潭县以“加快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为战略引领,成立10个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专班,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湘潭县政协牵头负责“黄荆坪辣椒”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启动后,县政协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小辣椒从“零散种植”迈向“规模生产”,从“地方特产”升级为“区域名片”,主产地排头乡种植面积突破800亩,较去年增长近三倍,带动1000余户农户增收500万元。

  湘潭县政协主席谭捍卫(左二)率调研组实地调研,与黄荆坪辣椒种植户深入交流。受访单位供图

  精准把脉,谋划特色产业新路径

  “黄荆坪辣椒”的故事,要从它的“曾用名”说起。这种生长在排头乡独特磷土土壤的辣椒,因根茎细长弯曲形似竹根,被当地人祖辈称为“竹根辣椒”。尽管口碑相传,但由于名称地域指向模糊、缺乏品牌辨识度,长期陷入“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的困境。

  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湘潭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统筹规划加快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3月11日,《湘潭县加快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描绘出“打造以湘莲为龙头、多业并举的特色产业体系”的宏伟蓝图。为确保蓝图落地,县委、县政府同步成立十大特色产业培育建设工作专班,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竹根辣椒产业位列其中。

  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全县建设10个特色产业强镇,其中市级6个、县级4个,镇域特色产业产值培育期末较期初增长30%以上;培育1-2个区域公用品牌,新增1-2个地理标志产品或省级以上企业品牌,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家、省级以上农(林)业龙头企业1-2家、新型经营主体120家以上。

  党委、政府的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根据部署安排,湘潭县政协负责排头乡竹根辣椒产业重点培育项目,县政协主席谭捍卫担纲竹根辣椒特色产业培育建设工作专班组长。

  “产业要发展,首先得有个响亮的名字。”在3月召开的首场竹根辣椒产业专题座谈会上,县政协调研组提出建议:“‘竹根辣椒’品质之所以优良,在于当地土壤富含磷离子。但这个名称地域属性不强,建议改用更具识别度的地域名称。”

  经过深入研讨,工作专班最终决定将“竹根辣椒”更名为“黄荆坪辣椒”,既点明核心产区(黄荆坪是排头乡辣椒核心种植区),又强化公共属性,为后续品牌建设奠定基础。

  更名是第一步,也是产业塑造的关键一环。新名称赋予了产品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为品牌推广铺平了道路。

  名字定了,产业如何“立”起来?在调研的基础上,工作专班明确黄荆坪辣椒发展方向:先做“小而精”的特色产业,以排头乡为核心,辐射周边村,通过规模化种植提升议价能力,再以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最终走向全国市场。

  针对排头乡实际,工作专班确定了“订单农业+电商销售”的发展模式,并引入湖南湘之坊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破解销售难题。

  在定价环节,调研组认为以前价格太低,难以调动农户积极性。最终,经过协商,湘之坊与狮龙村130余户农户签订合同,确定保底价3.5元/斤(企业收购价3元/斤,村集体补贴0.5元/斤),其他村种植户也享受优先收购。

  通过推行“订单农业”与价格托底政策,农户利益得到保障,种植积极性被有效激发。

  从产品命名破题,到系统规划定向,再到“订单农业”护航,工作专班推出的一系列举措为“黄荆坪辣椒”的产业振兴勾勒出清晰路径与发展蓝图。

  深耕一线凝聚产业发展新合力

  “产业兴旺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要把办公室搬到田埂上,把问题解决在农户家。”工作专班表示,政协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发挥优势,深入一线,有效有力助推。

  今年以来,县政协调研组成员频繁出现在排头乡的辣椒田边、合作社和农户家中。3月26日,谭捍卫带队深入排头乡,组织4个辣椒种植核心村与重点村的村支部书记、种植主体、合作社及企业代表召开座谈会。

  会上,村干部和农户们踊跃发言,有的担心扩种后技术不足,有的担忧销路,有的提出政策支持需求。

  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调研组一一想办法解决。

  了解到辣椒苗供应不足,调研组立即联系当地育苗企业,确保种苗供应;为化解农户对技术欠缺的担忧,邀请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专家周书栋现场教学,并创建线上交流群,及时答疑解惑。

  座谈会当天下午,工作专班人员与种植主体再次座谈,就黄荆坪辣椒各村示范基地选址、大户培育、种苗供应等问题进行具体落实。

  “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完整产业链,要有销售渠道、市场以及龙头企业带动。”工作专班认为。

  在推进过程中,工作专班发现,有的村计划成片种植辣椒,立即予以纠正:“基本农田不能随意种植,成片种植易流于形式。利用农村闲置劳动力,在房前屋后种植三五亩,一年增收几千元,这样的模式才更具生命力。”

  今年6月,湘潭县政协派驻干部王欢长驻排头乡狮龙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为打造‘黄荆坪辣椒’特色农产品,今年全村共发展农户128户,种植黄荆坪辣椒约2.8万株,产量突破10万斤。”王欢介绍。

  在工作专班的推动下,排头乡逐步形成“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湘之坊作为龙头企业负责销售与加工,村集体协调土地与劳动力,农户专注种植。

  狮龙村农户谢海斌老人开垦荒土2亩多,种植黄荆坪辣椒约1000株。他说:“订单种植模式好,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今年已经收益8000元左右,明年还打算扩大种植。”

  一次次深入调研、一件件工作落实、一项项长远谋划,湘潭县政协以“政协之能”服务“产业之需”,以“履职之力”激活“振兴之势”,黄荆坪辣椒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湘之坊谷友利”助农直播间主播正在销售黄荆坪辣椒。受访单位供图

  擦亮名片开启品牌强农新篇章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和产品热销,工作专班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打造黄荆坪辣椒品牌,提升附加值。

  “湘阴县樟树港辣椒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靠的是品牌、标准和市场。黄荆坪辣椒品质优良,应该同样可以做到。”工作专班认为,黄荆坪辣椒不仅要卖得好,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还要成为传播湘潭文化的重要载体。

  工作专班首先瞄准“地理标志”这一金字招牌。“必须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是提升溢价能力的核心。”

  在工作专班的努力下,目前,排头乡双联村被确立为市级特色产业村;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已完成,正力争打造省级区域公共品牌。

  品牌要“走出去”,更要“活起来”。在工作专班的协调下,“湘之坊谷友利”助农直播间已成为黄荆坪辣椒的“线上主场”,同时引入网红主播助力销售。

  “我们每天直播2小时,最多卖出1800单浸辣椒。”湘之坊董事长谷友利介绍。作为返乡新农人,谷友利以排头乡为中心,与2000余户种养殖户建立合作。仅黄荆坪辣椒一项,采摘期日均收购量就达4600多斤。直播不仅拓宽销路,还带动深加工产品热销:剁椒、浸辣椒、辣椒酱等产品线日益丰富,线上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90余个。

  例如,松梓村和狮龙村依托“湘之坊”电商平台开展专场直播带货,至今共直播12场,网络销售辣椒8000余斤。

  当地百姓因订单农业托底、直播带货助力,种植热情空前高涨。农户腰包鼓了、笑容多了,这朴实的反馈,正是对工作专班辛勤付出的最大肯定。

  黄荆坪辣椒不仅“活”了起来,更“火”了起来。线上,通过短视频、直播推动品牌与销售比翼齐飞;线下,通过“展销+文旅”融合等方式,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

  湘潭县政协积极搭建平台,推动湘潭市“一村一品一主播”行动在排头乡落地,组织特色产业专班赴湘阴县樟树港辣椒节交流学习,为黄荆坪辣椒品牌建设引入先进经验。

  5月29日,“黄荆坪辣椒”成为排头乡第五届趣味农耕赛的“助农主角”,游客现场品尝辣椒炒肉,感受“舌尖上的湘潭”;6月15日(父亲节),联合湘潭广电推出“爸气担当·‘辣’享亲情”专题活动,以黄荆坪辣椒为情感纽带,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更令人欣喜的是,湘之坊与阿里巴巴旗下的自营生鲜及日用品零售连锁超市——盒马鲜生达成合作,“黄荆坪辣椒”即将登陆盒马货架。

  面对实实在在的成效,工作专班并没有满足:“品牌建设是长期工程,要持之以恒,把黄荆坪辣椒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金字招牌。”

  从“竹根辣椒”到“黄荆坪辣椒”,从销路不畅到订单农业、直播带货齐发力……这颗小小辣椒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为乡村振兴路上一抹亮丽的色彩。湘潭县政协的担当作为,写在了田间地头,融入了产业脉搏,展现出新时代人民政协服务大局、助力发展的力量与价值。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李煜  文明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