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 肖钢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但也应看到风险之中蕴含着机遇,我国金融市场有可能成为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中心。事实上,已经具备了基础条件。
第一,我国是全世界基本面最稳健的经济体之一。连续25年保持经常账户顺差,外汇储备稳居全球第一,国民储蓄率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2018年国民储蓄率为47%,高出全球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第二,我国宏观政策空间较大,有能力应对经济金融风险。过去几年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控制了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中央政府债务尤其是外债占比较低,财政政策空间相对较大;货币政策一直保持了相对合理的利率水平,国债收益率和波动性明显好于欧美市场,人民币金融资产收益率对国际投资者具有吸引力。
第三,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力度加大,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金融市场资产配置的便利度大大提高。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采取严格措施积极防控,目前疫情本土传播基本阻断,成为最早走出疫情影响的经济体,金融市场表现出较好韧性。而欧美疫情走势短期内仍看不到拐点,无限量、无底线的宽松政策不仅透支了政策效力,普遍的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更使得金融资产收益率大大下降。相比之下,人民币资产的安全性、稳健性、收益性优势便凸显出来。今年3月,摩根斯坦利发布的报告将中国列为资产避难国,并将中国股票评级提高至增持。境外长期投资者対我国利率债购买需求日益增强。国际资本投资对回报率和安全性要求高,中国金融市场可以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努力打造成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中心之一。
成为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对中国经济和金融运行有着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深化中国金融市场化估值和定价,倒逼国内金融机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为国内外投资者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提供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二是有利于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促进科技创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改善公司治理,增强国际竞争力。三是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随着未来贸易顺差减少,需要逐步扩大资本项下的外汇流入。四是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提高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打造国际金融资产配置中心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具有巨大利益,又有风险和成本。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快金融市场要素市场化改革。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取向,取消不必要的行政管制,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证券发行、交易、退出等基础性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进一步统筹开放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金融市场,增加市场产品,丰富投资工具,扩大市场广度与深度。
第二,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人民币在境外项目融资、跨境贷款、贸易支付中的使用,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加大人民币与外国当地货币互换使用数量。要探索本外币跨境资金池、加快外汇管理转型升级、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全球或区域资金管理中心。
第三,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适当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十三五”规划曾明确要求基本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现在看有差距,需要在“十四五”时期加快进展。
第四,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外资进入金融市场的监测预警系统,防范输入型风险。妥善应对来自西方大国的各种阻力。中国要建设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必然会引起一些国家的猜疑、误解甚至打压,要统筹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在斗争中寻求合作。同时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金融战的准备。
编辑:邓骄旭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