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于9月17日来到岳麓书院考察调研,了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岳麓山脚下、湖南大学校园内,是一所创建于北宋年间的千年学府。在书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同正在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师生们亲切交流,他指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你们这个年纪正当其时。你们一定会不负时代的重托,继续传承湖湘之地这样的一种精神,经世致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你们的所有才智。愿大家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好人生的路,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召唤着湖湘文化的精神传承。
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鉴于长沙岳麓山“寺庵林立、前江后山、林静处幽、兴学有校”的环境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时,即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师堂生斋,应有尽需。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当时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历史绵延,学思从善如流,其精髓亘古不绝。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辛亥革命后,不少仁人志士的遗骸长眠于此。其中最著名的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黄兴、蔡锷、蒋翊武、刘道一、陈天华,辛亥光复湖南的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同盟会重要成员姚宏业、禹之漠,著名学者杨树达及大批阵亡将士的公墓,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已与岳麓青山溶为一体,是岳麓山文化浩气长存的“灵宝之地”,是碧血丹枫美景中最具有忧国忧民感情色彩的精神载地。这算得上是岳麓山的一大奇观。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就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其宗旨从“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到“改造中国和世界”。其会员从最初的21人发展到七八十人。该会曾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湖南革命运动的核心。
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数代,一直是儒家教育的圣地和文化学术的中心。作为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始终秉承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重践履、务实行的优良学风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爱国精神。宽广的胸怀不断吸纳朱熹、张栻、王阳明、王文清、周敦颐、王先谦、梁启超等一大批文化大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也催生了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蔡锷、唐才常、蔡和森、何叔衡、邓中夏、陈天华、毛泽东等一大批或创造思想,或推动历史进步,或既创造思想又推动历史进步的人。尽管他们的学术观点不尽相同、学术思想甚至迥异,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为人先、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为湖湘文化塑造了一座座丰碑。
湖湘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厚重的历史文脉、不朽的思想丰碑、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无不影响着一代代湖湘人,并不断铸造其思想的深度、灵魂的薪火相传、精神的隽永闪烁。从先秦、两汉时期的楚文化,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既表现出鲜明的楚文化特征,又表现出《离骚》《天问》之类的呐喊精神。南北朝及唐宋以来,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构建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铸造着湖湘文化的精神之源。
湖湘文化薪火相传体现了其独特个性与生生不息的湖湘文化精神。
霸得蛮,体现了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伟大诗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毛主席最喜爱的《离骚》,似一种浩然之气由远古而来,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虽千万人吾往矣!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感召下,无数湖湘人投身革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血风腥雨的革命斗争中,他们展示了浩气长存、矢志不渝、惊天动地的革命精神。从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诗中可看到这种浩然豪迈之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体现了长征中百折不回、虽九死其犹未悔、依然昂首向前的英雄气概。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描述了这个载入永恒历史的过程:“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毛泽东说:“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难怪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故事,取的书名是《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这种长征精神不仅在以往中国历史上没有,世界历史上也从来没有。
吃得苦,体现了坚韧不拔的追求精神。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到现代科学精神的坚守都反映了湖湘大地的“稻济天下”。我国考古学界认定,湖南江永一带是原始野生稻产地。毗邻江永的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超乎一万年的陶器和三粒完整的稻谷,其中稍早的为野生稻,略晚的为栽培稻,还保留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栽培稻标本。这说明,道县先民在自然界不能满足人们食用需要的野生稻面前,通过栽培,改造野生稻,率先为人类燃起了开拓稻作文化的希望。八九千年前的澧县彭头山就有文字发明前的表意符号、表意绘画和图腾。八千年左右的澧县八十当遗址,发现稻谷和大米两万多粒,是全世界史前稻作谷物发现最多的地方。“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文化也作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折射出湘人自古就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到了现代“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创造了现代版的稻作精神,从寻找“野败”的成功,到培育出“三系法”、“两系法”、超级稻、海水稻,到形成高产超高产配套技术体系,无一不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怪不得在谈到如何带研究生时,袁隆平有一个条件,就是要“下田”。
不怕死,体现了湘军追求胜利的血性精神。湖南在中国历史上涌现了多少仁人志士?仅举几例就足以震古烁今:有抗蒙保宋时,全校男女英勇战死的岳麓书院;有被梁启超喻为“500年来对中国贡献最大的人”,“湖湘子弟满天山,壮士高唱凯歌还”,抬著为自己准备的棺材,年近六旬上新疆收复伊犁的左宗棠;有“我自横刀向天笑”,为改革中国抛出第一颗头颅的谭嗣同;有高举兴汉屠满义旗,建立兴中会的黄兴;有“扎硬寨、打呆仗”之称的曾国藩。曾国藩治下的湘军,不图奇谋,但求取胜。每一次赢一点,积小胜而取大胜,直至完胜。不投机取巧,不谋雕虫小技,不麻痹大意。而是凭借其扎实的基本功,靠着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不怕死的倔强作风而取得的。当然曾国藩取胜还有一个秘诀,在血性精神中不忘“万般柔情”。他极力提倡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他认为“爱民乃行军第一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只有将“爱民”作为第一要义,才能称为“仁义之师”。他把“爱民”--“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载入他的“八本”格言中。
不畏难,体现了耕读天下的崇学精神。曾国藩后人在谈到受益于先祖哪些东西时,感慨于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教。其家教的核心内容是“八宝”(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四字诀”(勤俭孝友)和“三致祥”(勤致祥、孝致祥、恕致祥)。其家教的显著特征为“重耕读、重勤俭、重孝友、重睦邻、重力行”。他告诫后代,只要勤奋,就不要担心被饿死--“一勤天下无难事”;勤能补拙--“不求代代做官,但求代代有秀才”;到了晚年,他坚持“一日三省吾身”,请辞高官回归乡野求耕读,未准而疾恨不成。在湖湘大地上,曾一度将“读书、养猪”作为持家之本。学为济世、耕为糊口,俭为治家,忧乐天下。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考察调研。1934年,红军长征路过这里,留下了“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习近平走进“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长征途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工人、农民、兵士以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出路在共产党主张的苏维埃红军,我们一定会胜利。今天,我们更要坚定道路自信,兑现党的誓言和诺言,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是传承湖湘文化精神的应有之义。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副主委 李云才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