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顶风船 实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新跨越

唐瑾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深刻把握国际国内新形势、新特征、新挑战和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一重要讲话为我省在“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了科学指引。

内需挖掘要“深”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许多非经济因素冲击,世界经济发展步入低迷,湖南外向型经济也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深入挖掘内需,要追求体系化。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湖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1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居民消费虽比去年同期下降0.3%,但复苏速度较快,为深入挖掘内需提供了较好基础。因此,要把握政府、产业和居民等消费主体的动态变量,确定其与我省优势产业和产业链的协同关系,激活各个因子,构建全域性的内需体系。

深入挖掘内需,要讲求平衡性。这种平衡性体现在:消费和投资应协调拉动;行业产业之间要平衡发展,医疗、文化、养老和教育等产业需求须进一步激活;广大农村仍有巨大需求空间,要平衡城乡需求等等。

活力驱动要“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湖南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根本遵循。当前,全球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加强我省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更为重要。

强化科技赋能。应以研究和突破“卡脖子”技术为契机,推进我省有较好基础的关键材料、特种装备制造、网络技术与安全等领域科技发展,加快“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的跨越式转型。

深化供给侧改革。应深入贯彻《湖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围绕提升产业发展效能与效率做好“加减法”:对化工、造纸、冶炼、钢铁、烟花爆竹等规模行业做“减法”,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领域做“加法”。

优化治理机制。在国家治理的制度框架下,不断改革完善机制体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全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内外循环要“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湖南应着力“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紧抓新一轮发展机遇——

主客变通。尝试将外向型经济的着陆点,变成我国、我省的内需市场,变“送出去”为“吸进来”,成为吸引全球先进生产要素的中心地,努力实现“以我为主、以本土内需为载体”的国际化。

有无互通。以开放的国内市场为基点,在内循环为主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的市场实现利用传统、别人的市场无法达成的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可控性,使“循环”由简单的产品交流变为深层次的生产要素在国际国内流动。

渠道畅通。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须进一步畅通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产业企业与相关部门的协作,畅通资金扶持、交通运输、数字技术支撑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推经济稳步向好。

发展格局要“精”

实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新跨越,需要我省充分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快融入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发展格局要在“精”字上下功夫。

改革要更精细。在宏观规划基础上,主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淤点”“堵点”和各类顽疾,善用新思维、新办法,实现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以改革方式培育发展新动能。

协同要更精确。要有战略协同,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建设;要有区域协同,充分发挥我省“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要有产业协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攻坚要更精准。为更有效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和内外风险,需要加快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增强居民消费信心等攻坚任务。

(作者系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