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摘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二)

  九三学社中央:完善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案由:健康是促进人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目前,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亟须引起重视。

  建议:一、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增加精神卫生投入,可考虑在财政经费中单列精神卫生费用。探索支付新模式,在DRG/DIP医保支付制度下,加强精神病患者基本保障,填补支付路径空白,制定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共病的扶持政策。建立多层次执行机构。尽快设立省级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牵头组织医务人员精神科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将省、市、县各级心理和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纳入各级卫生健康委工作重点。

  二、增加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比例。畅通就诊渠道。严格执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须开办精神心理科的要求,以门诊服务为主,会同专科医院开展联合门诊或远程会诊,联合社区、学校、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建立协作机制与转介通道。强化科室协同,逐步推进精神心理科与非精神科联合病房建设,在综合医院设立精神专科会诊点,鼓励精神科医师驻扎其他科室,强化多学科服务。聚焦诊断前置,加强对非精神心理科医务人员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的继续教育,提前介入相关治疗。

  三、提高社区机构精神卫生干预能力。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借鉴湖北“323”攻坚行动经验,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中心医院精神科的设置,保证每县配备合理的精神科医生数量。赋予药物开具权限。开展社区医务人员精神卫生防治培训,明确经三级专科医院培训的全科医生通过考核者给予资质,解决社区医院用药受限问题。畅通药品供给渠道。打通技术帮扶壁垒,建立精神卫生专科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与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各省级精神医学和心理健康专科联盟建设,对力量薄弱的地区进行技术帮扶与指导,促进优质心理资源下沉。

  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全国政协常委蔡秀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创新

  当前,按“一盘棋、一家人、一本账”要求,推进医共体高质量发展还有一些问题和困难。建议——

  一、“一端一云一体系”数字赋能医共体,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完善医共体评价体系。

  二、以“收核统”方式打破身份壁垒,实现医共体内部人员有序合理流动。

  三、重构医共体薪酬体系,打造医养康养结合服务品牌,用全周期、精细化服务拓宽收入渠道。

  四、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建立同标同质的县域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药品统一配送中心,构建“院校-医院-社区”教学实践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郑哲:完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政策支持体系与协同机制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涉及医改政策的落实与开拓探索,需要跨组织、跨机制的战略协同机制作为有力保障。建议——

  一、强化政策延续性,确保输出医院权益获得充分保障,授权输出医院真正享有各项权利。给予区域医疗中心相应的运营资金支持。

  二、优先在区域医疗中心探索建立更为灵活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及定价方式。

  三、探索以特定任务为导向的人才配置机制,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实施编制动态管理。

  四、对于从综合医院剥离学科单独建立区域医疗中心的模式,采取“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议——

  一、完善政府主导的投入机制,构建多层次医疗体系,特别是要加大对缺医少药的偏远地区县级和县级以下医疗机构的投入。

  二、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抓实医师多点执业落地,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三、加快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医疗联合体全面覆盖,形成以上带下、医院社区一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完善连续通畅的双向转诊服务路径。

  促进基层医疗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张伟滨: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路径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步履维艰,长期处于“夹缝生存”的状态。建议——

  一、强化慢病管理抓手,建立辖区居民动态健康档案,充分利用互联网医院建设,建立24小时医患互动体系,以主动医防融合服务夯实居民信任。

  二、走差异化路线,将中医、康复理疗等手段变成社区的拿手、看家本领,丰富服务内涵,推进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构建数字化健康路径闭环,建立动态的居民健康管理平台,不断巩固居民就医黏性,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对辖区居民的健康全覆盖。

  全国政协委员何清湖:培养基层具有临床服务能力的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

  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服务能力的医学人才是解决当前基层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重要举措。建议——

  一、为建立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并将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训列入继续教育重点支持项目,给予经费支持。

  二、构建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中西医基础理论、中西医临床服务技术以及预防保健等知识。

  三、将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纳入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本专科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王岩:打通乡村医疗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强基层”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而村卫生室与乡村医生则是基层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智慧村医工程”,打通乡村医疗健康服务保障体系“最后一公里”——

  一、通过“智慧村医工程”,将医疗健康智慧化建设落实到村级,为基层村医、社医的服务管理提供精准有效的数字化绩效考核。

  二、通过“智慧村医工程”,填补基层健康服务缺失,落实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实现村医对村民的全面健康服务管理。

  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

  全国政协委员霍勇:加强慢病防治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慢病防治的支付体系仍需进一步健全,慢病防治的信息化建设需再完善。建议——

  一、加强支付体系建设和商业保险覆盖,满足慢病防治的支付需求,减轻负担。加强信息化和互联网建设,提升慢病防治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慢病防治的服务模式和内容。

  二、加强适宜防控模式推广,提高慢病防治的服务覆盖和满意度。加强对慢病防治的模式评价和监督,建立慢病防治的质量管理和考核机制,提高慢病防治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李为民:建立呼吸慢病“四早”防治体系

  当前,我国呼吸慢病防控存在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规范治疗率的难点问题,需要切实建立早防、早筛、早诊、早治“四早”防治体系。建议——

  一、政府主导,做好顶层设计、组织协调、整合资源。

  二、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等五级医院参与防控。三级医院做好总体方案的设计、技术指导和基层人员的培训。

  三、政府加强公共卫生投入的同时,通过医保、个人、医院以及社会救助等方式共同筹资。

  四、提升基层医院的防治能力,进一步落实“四早”防治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胡盛寿:提升基层慢病防控能力

  随着智慧医疗迅速发展,建议探索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基层慢病管理模式,推动慢病管理的高质量创新融合发展——

  一、构建基于互联网、信息系统支持的基层-智能辅助-医疗机构协同的新型诊疗团体,通过人工智能的赋能,提升基层医师慢性病诊断等处理能力。

  二、搭建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分析患者的医疗历史、生活习惯、遗传信息等数据,对慢性病的风险进行评估,实现早期识别和预警。

  三、建立慢性病管理的智能化、个性化和精准化服务平台,精准管控风险,为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建议。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