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婧
新冠疫情之后,“医学热”再度回潮,考生们也用分数投票,医学类专业录取分数线水涨船高。数据显示,近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本科、硕士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持续走高。“医学”专业是否真的如人们所期待的,是一个“金饭碗”呢?
眼下春招正热。今年,全国又将有十多万名中医药高校毕业生投入择业的洪流。当面对就业和继续深造的人生岔路口,青年中医人会如何选择?当面对学历“内卷”的社会环境,中医药硕士、博士的就业与薪资是否令人满意?当临床和科研成为职场中不得不面对的“天平”,青年中医人会不会有难以排解的焦虑?又或者,中医药高校的培养体系是否合理科学?人才的输送供给是否匹配就业市场的需求?
带着这些直击中医药毕业生就业痛点的问题,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相关负责人,中药企业相关负责人,中医药高校在校学生、毕业生代表以及中医临床医生,聚焦中医药高校毕业生就业,解答毕业生关注的热点话题。
就业or读博?
“学历升级”要符合市场需求
什么工作是中医药毕业生的“金饭碗”?学中医的当医生,学中药的去药企,似乎成了毕业生们的头号选择。
以北京为例,能进入北京市的大型三甲中医院是家长和学生们眼中的“金饭碗”。然而摆在他们眼前的现实门槛是,北京市的大型三甲中医院中医临床医生的招聘要求几乎清一色写着“博士研究生学历”。这就意味着,学生们不得不加入“内卷”赛道,一路深造。
“医学教育实际上是精英教育,选择医学专业的人从来不是‘容易模式’,肯深耕的人永远不缺机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杨卫彬说,中医药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分为几大方面,一是临床,包含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如中医医院、西医医院、社区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等;二是从事中医药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包含高校、研究院等;三是在中医药相关的事业单位和企业工作,比如出版社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周磊坦言,目前就管理学院的就业情况看,本科生的就业意愿并不强。首先,多数学生会选择考研,甚至“二战”“三战”。其次,市场的变化是学生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过去该校管理学院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北京三甲中医院的行政岗位,但随着各医院行政岗位的缩招,给新一届的毕业生带来了不小压力。
与大型三甲医院的“一岗难求”相比,药企现在是招人难。北京春风药业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田振旭表示,从大环境来说,中医药行业的就业形势是向好的,但对于药企来说,高精尖的人才还是相对匮乏。很多高校毕业生认为药企薪酬低、平台小。但这种认知并不正确。以春风药业为例,不仅薪酬有竞争力,而且会为人才定制成长路径。
西南大学药学院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张保顺表示,目前中医药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一些“堵”点。
“比如中医药院校教育与行业需求的脱钩。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中医药教育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内容、课程的设置能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多高校的老师没有在中医药企业就业过,不知道中医药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因此高校老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其次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我认为专硕如果按照学硕培养是行不通的。专硕应该是做应用而不是做基础研究,如果大家都做基础研究,只能按照基础研究去思考,不能解决企业的工程问题和生产问题。这就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再比如,公立医院编制缩减导致录取门槛水涨船高,这也是学生毕业了想进医院而进不了的原因。这些问题都成为困扰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难题。”张保顺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实验医学中心副主任毛堂友表示,医院有时候的招聘考题就是一篇论文,要求应聘者把摘要提炼出来。但好多人都不会提炼。这就可以看出部分的毕业生科研素养是不够的。“比如说我是一个科主任,如果我只是想招一个人来管病床,本科和硕士就足够了,招博士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科室的学术水平。但这一点很多学生是非常欠缺的。”
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研究员黄为钧也深感认同,没有科研素养可能会造成就业难的问题。因此,人才的素质与就业岗位是否匹配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招办主任国华表示,要完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根据国家战略、行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分类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
“一线”or基层?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
一边是对北上广深大型三甲中医院的趋之若鹜,一边是基层岗位的人才匮乏,中医药高校毕业生的自我定位是否影响着就业市场?
“高不成,低不就”,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普遍问题。
“这确实是行业的就业现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孙伟伟表示,这几年,中医妇科的就业形势很好,近几年国家加强妇科专科建设,目前已有2600余家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了妇科,能够提供妇科中医药服务。国家政策的导向带来了小科、专科的就业机会。但是这么多就业机会,为什么还有学生找不到工作呢?是因为很多学生读到博士以后,比较难以接受去基层岗位工作。很多学生都想留在一线城市,想留在三甲医院。就是去基层,也想去当地最好的医院。但反观基层的医院,每年都在招聘,却很难招到博士。因为这些博士觉得基层的小医院没有实验室、没有科研团队,很难满足科研的需求。但是基层的医院要想发展,必须提高科研能力。这就带来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闫占峰表示,对中医药行业来说,差异化的就业形势值得关注。在中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产业领域的就业却不容乐观。中药企业如果没有走向国际的视野,没有高端的产学研的联动,是留不住优秀人才的。正所谓“博士绝对不会去一个只卖药的企业,一定会去既有科研攻关又能实现自我发展的企业。”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需要建立更为深度的联动和沟通。
张保顺表示,目前,中医药行业部分基层岗位设置吸引力不够。现在很多基层的医生没有上升的渠道,职称评不上去,职业晋升通道太狭窄,这导致了大家不愿意去基层。这是职业发展路径与价值观对毕业生形成的外界压力。这种压力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对于基层来说,人才是发展的基础。此外,毕业生面临的经济压力也是决定他们选择工作的一大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问题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基层中医药的扶持政策已经有所改善。
2025年开年,广西某社区医院的招聘公告引发热议——全科医师岗位写着“博士研究生学历优先”。与此同时,北京某三甲医院调研显示,住院医师周均工作72小时。面对“论文+临床+教学”三重考核,让很多北上广的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将眼光投向基层。
2024年某中医药大学的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有近40%的毕业生选择了县区级以下医疗机构,较5年前增长17%。
“无论在基层医院还是大型三甲医院,最关键的是要明确自我的成长路径。在任何岗位上,相信优秀的学子们都能发光发热。”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负责人许莉莉说。
焦虑or“躺平”?
就业难题需从多维度破解
面对就业焦虑怎么办?或许从多维度出发才是破题之法。
最近,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园举办的校园双选会上,多家知名中医药企业首次设立“医学信息联络员”“智能诊疗数据分析师”等跨界职位,不少企业展示的新岗位说明中明确提出“中医药+计算机”双背景人才等要求,这类岗位薪资较传统医药代表高出近40%。
闫占峰认为,这些就业新机遇,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中医药就业图谱。学校可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就业,前置职业生涯指引,助力毕业生与招聘单位实现双向奔赴。
春风药业人力资源部经理杨雪娟建议,对于正在发展中的药企来说,是很需要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希望学校能加强对中药企业的宣传,增强学生们对于在中药企业就业的认知。也可以通过多形式走访、邀约企业,增进相互的了解。
另外,毕业生的自我定位和心态也十分重要。董雷是一名刚入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中医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攻读了博士后。但因为热爱临床,毕业后他又选择回到临床做一名中医师。刚入职,他也面临着因繁重的临床工作带来的留给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等问题。
“在我陷入迷茫时,我的主任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小董你不用着急,你未来还要干30年临床工作呢,你的内耗和内卷放在时间长河中就没有那么严重了’。”董雷认为,就业焦虑的破解在于自我心态的调整,不能“既要又要”,要选择自己的职业路径并为之努力。
姚远是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的一名研究生,他表示,应该打开就业思路,积极发挥校友等资源优势,了解行业资讯,拓展就业渠道。建议学校能够为学生们深挖更多岗位资源,提供更多优质精准就业信息。
杨卫彬表示,高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进一步明晰职业规划、拓展求职视野,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努力促进毕业生尽早就业、顺利就业。中医药行业发展蓬勃向上,中医药就业市场亦潜力无限。希望每一位中医药学子都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大展宏图。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