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涟源市、新邵县之间的大龙山,当地人俗称为龙山。岳坪峰顶,云雾缭绕,龙山海拔1500米处,一座占地900平方米的古殿静立山巅。
殿口水井清泉千年不涸——当地人称之为“圣水仙井”,“一人饮水不溢,万人取之不竭;舀一勺洗目则明,捧一手饮之祛病”。这座始建于1774年的药王殿,供奉的正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被誉为“全国十大药王古殿中建殿时间长,保存好,很有研究开发价值”的圣殿。殿中石碑镌刻着1240个药方,更给龙山平添了几分神秘。
孙思邈生活在北魏至唐初时期,他出生在遥远的秦川地区,名声却传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在湘地,他被誉为“药王菩萨”。湘地的药王庙不胜枚举,每一座药王庙都承载着百姓对这位大医的崇敬与感恩,这正是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为何一位来自北方的“外乡人”,能够在湘地落下如此深厚的根基?
孙思邈采药图。 AI制图
湖湘行迹,南寻医典
说起“药王”孙思邈,在古代堪称奇人。
孙思邈生于动荡不安的南北朝时期,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一生活到了一百余岁的高寿。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孙思邈的长寿无疑是罕见的。
虽然他很长寿,但小时候的他可是个“药罐子”,经常生病。据记载,孙思邈“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这大概是他后来选择从医的重要原因。
幼时,孙思邈天资聪明,嗜学如渴,据《旧唐书》载,他“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成年后,孙思邈立志研习医学,“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孙思邈一生行医救治病人无数,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其《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堪称“千古绝唱”。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校长何清湖介绍,孙思邈与湖湘中医之缘结于涟源龙山。“草生福地皆为药,人在名山总是仙”,龙山自古就是“天下药山”,东汉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曾由昭陵(邵阳)县令陪同登龙山采药,后来所著的《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
《旧唐书》记载,孙思邈为研究药方,撰写医书,曾定居龙山27年。千百年来,药王的传奇故事依然在当地流传,养生、医技、采药、药膳等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孙思邈为何千里迢迢南下湖湘?《大医精诚——孙思邈传》作者罗先明曾撰文指出,孙思邈南下是为寻求张仲景《伤寒论》真本。彼时南北分裂,文化传播受阻,这部诞生于长沙太守之手的医学经典在北方仅存残篇。孙思邈深知,“欲解伤寒奥秘,必赴湘地寻根”。
涟源龙山药王殿。
相传隋仁寿年间(601—604),20岁出头的孙思邈踏上了南下寻书的艰险旅程。初访湖湘,孙思邈到长沙寻求《伤寒论》真本而不得,一路辗转至湘中龙山,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群山苍翠,草木葳蕤。清乾隆《湘乡县志》记载此地“常有烟雾护绕,据传为龙所居”,更藏有3000余种中草药,灵芝、天麻、黄精等珍稀药材冠绝全国。
孙思邈被龙山丰富的草药资源深深吸引,邃结庐深谷,采药、治病、研方,在龙山隐居下来。从此,湖湘大地深深烙印下这位药王的足迹与智慧。
在龙山,有关药王的历史痕迹、民俗风情等遗存至今,洗药池、晒书石、治虎坪、医龙滩见证着孙思邈的足迹。种子园的陕西寨、近十里的衣冠冢、龙山脚下的孙水河、孙家桥,都是孙思邈在龙山的遗迹遗风。
龙山之外的湖湘各地,也流传着孙思邈济世救民医百病的传奇故事。为铭记他的恩德,湘民自发修建药王庙。古老的药王庙不仅是信仰的寄托,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叙述着孙思邈当年披风栉雨、跋山涉水,为湘地百姓抗疫解难的感人故事。据了解,自唐代以来,修建药王庙最多的省是陕西省,其次是四川省,然后便是湖南省。
20世纪20年代瑞典明信片上的长沙药王街。
古老的长沙城里,就有一条年代久远的“药王街”,街上有座药王庙,是为纪念孙思邈在长沙的活动而立的。相当长的时期内,长沙药王街极负盛名,街道两旁药肆林立,商贾宾客摩肩接踵,为江南药材重要集散地之一。
无独有偶,浏阳洞阳山在“县北六十里,道书第二十四洞天,唐孙思邈炼丹处”,后人将此山命名为“孙隐山”,相传为孙思邈栖隐之处。后人在孙隐山建成思邈公园,山麓有升冲观、洗药桥、洗药井、炼丹台等胜迹,皆因纪念孙思邈而名。
而孙思邈研究《伤寒论》的最大贡献,在罗先明看来是其突出强调了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的特殊作用,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九》中称:“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这一研究成果,启迪了后世研究《伤寒论》的思路,被誉为《伤寒论》之“三纲”。
千金永续,大医精诚
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将自己的两部著作冠以“千金”二字,名《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思邈耗时三十载完成的《千金要方》,首次将妇科、儿科独立成科,详细记载了5300余首方剂,其中“独活寄生汤”至今仍是治疗风湿骨病的经典良方。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书中记载的“葱管导尿术”,比西方早了1200 年,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创举”。
《千金方》。
他晚年撰写的《千金翼方》,则是对《千金要方》的重要补充。书中系统整理了800余种药物的采集、炮制方法,特别强调 “采药不知时节,与朽木不殊”的科学理念。他首创的地黄炮制技术,至今仍是中药加工的核心工艺。
《千金翼方》还是湖湘药物学的集大成,书中专设《采松脂法》,详细记录衡山松脂采收技艺:“常以春三月入衡山之阴,取不见日月之松脂。”书中更收录江南道、剑南道等地的药产,其中湖湘药材占比显著。这种立足地方药物资源的学术思想,对现代“湘九味”道地药材品牌的创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孙思邈的这两部著作传入日本后,被奉为 “东方医学圣典”,日本汉方医学泰斗丹波康赖曾赞叹:“读孙氏书,如登泰山而小天下。”
在孙思邈看来,医者可以用一方药剂拯救贵于千金的生命,而其德行更应在方剂之上。他在《千金要方》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专门立题,重点论述。他身体力行,不慕名利,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以高尚的医德风范成为后世之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孙思邈:“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千百年来,孙思邈所倡导的医德规范,不仅受到百姓的称颂,更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遵循。宋代林逋在他的《省心录·论医》中总结论述:“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死生之系。”持之以恒的德行,是医生治病救人必须坚守的原则。
“‘大医精诚’的精神也已经深深融入湖湘中医的血脉,是其千百年来生生不息、服务民众、赢得尊崇的内在核心力量。”何清湖表示,湖湘文化素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大医精诚”所倡导的悲悯苍生、济世救人、精益求精的精神,与湖湘文化高度契合。历代湖湘医家以仁心仁术服务桑梓、惠泽百姓,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使得中医药深深植根于湖湘民众的生活和文化信仰之中,成为湖湘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回响,康养新篇
“药王”虽逝,但其留下的中医药遗产仍在三湘大地蓬勃生长。从古庙祭祀到现代文创,从深山草药到国家康养基地,孙思邈的湖湘印记日益鲜活——
涟源龙山药王殿。(供图/娄底市文旅广体局)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刘绪银说,当年孙思邈来到龙山,在山顶的岳坪峰行医、练丹。他的医术和医德很好,老百姓尊称他为“药王”,与孙思邈相关的医学、文化都称为药王医药文化。
在龙山有十民九医之说,历代以来一些知名医家和龙山都有不解之缘。自唐代开始,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龙山周边大批信众都会以各种形式朝拜药王,参加药王圣诞祭祀活动。日渐形成了集饮食小吃、中草药交易、朝圣用品售卖的庙会活动,发展至今,药王庙会已经成为龙山的综合性民俗活动,涉及了祭神仪式、交易活动、寻医问药、娱乐活动四大方面。
2021年5月,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将龙山药王医药文化阐释为以尊奉药王孙思邈为核心的医药学、养生学和巫文化、梅山文化、道家与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卫生民俗、药王传说等相结合而形成的地域性传统医药文化。
“药王”因龙山而神,龙山因“药王”而名。每年,到龙山观光旅游、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如今,龙山森林康养基地入选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是中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近年来,娄底市积极推动药王医药文化与旅游、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在“湘九味”品牌政策支持下,涟源市委、市政府全力建设龙山国家级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打造出“中医药康养体验环线”,游客可体验药膳宴、中药足浴,品尝以黄精、灵芝开发的养生茶。龙山康养游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助推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
6月24日,省政协副主席张健一行在涟源龙山中医药文化馆调研。
为充分挖掘龙山中医药的文化内涵,加强龙山药王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娄底打造了大型系列中医药科普讲座“龙山中医大讲堂”,围绕“药王文化”开展了多次调研。其中,涟源市政协推动成立了龙山药王文化研究委员工作室,旨在整合资源、促进学术研究、推动非遗保护与产业融合。
如何擦亮湖南孙思邈药王名片?娄底市政协主席梁立坚建议,打造“大森林+大医药”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药用转化方向的全域森林资源开发,优先展开有中药材种植历史优势的国家储备林建设,并引入林下中药材种植的林下经济项目,将林业资源转化与林下中药材种植两项工作进行结合。围绕“湘九味”为主的各县市道地药材林下种植产出品,开展高附加值的生物医药产线建设,构建“森林—医药—市场”的闭环模式。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孙贵香看来,孙思邈的养生理念契合老百姓的需求,要弘扬传承发展传统中医药理论及药王孙思邈中医药中的养生保健长寿经方,以“欲病救萌”“病从口入”“药食同源”,调理人们的亚健康状态和“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服务全过程、全阶段、全生命周期。通过构建中医“养联体”,让孙思邈养生理念通过智能健康服务、社区慢病管理等现代载体焕发新生。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是湖湘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中医药文化是湖湘中医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正如何清湖曾在“龙山中医大讲堂”启动仪式上所说:“要充分认知,要价值肯定,要敢于借鉴,要不断创新,要勤于实践。”
竹篱茅舍留传奇,高山深谷鉴仁心。湘中龙山,这个孙思邈曾经的中医药“理想国”。在“中医药热”的时代大潮里,因龙山药王医药文化而兴,正在成为康养栖居“目的地”。
文丨政协融媒记者 吴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