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当代医疗生态中,中医馆的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如何在坚守中医传统精髓同时,突破市场困局?
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议堂”栏目邀请10位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中医馆如何突围”话题进行了探讨。大家结合政策导向、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从机制改革、中医破圈、技术赋能、服务民生、构建生态等方面建言献策。
从委员、专家的观点中可以看到,中医馆既要坚守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调理的核心价值,又需在服务模式、技术应用和资源整合上实现突破,只有真正将疗效口碑转化为品牌资产,将中医智慧融入生活方式,中医馆才能在健康消费升级浪潮中,实现从医疗服务提供者到中医养生引领者的跨越。
【分两期推出,敬请关注】
中医馆是传统的,更应是现代的
中医馆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的发展模式相较其他医疗机构又有很大区别。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校长何清湖认为,中医馆在管理上实行备案制,是为老百姓防治疾病、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重要机构,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中有着重要位置,应予以重视。
“临床疗效是中医馆能否成功的关键。”何清湖认为,中医馆关键要有能看好病的好医生,名医的临床经验以及医馆的成功经验至关重要,不能盲目复制模仿。
“中医馆要接地气、有特色,在专科专病以及特色诊疗技术等方面有一技之长。”何清湖介绍,中医馆开在基层,基层医疗要突出“六位一体”,承担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安全等职责;要突出“五种能力”,即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诊疗的能力,做到“无病擅防、小病擅治、大病擅识、重病擅转、慢病擅管”。
“中医馆不仅要有名医,更要打造自己的IP。”何清湖表示,应注重打造中医馆品牌,在健康科普、中医药文化宣传及各种惠民活动中展现中医馆的作为,使中医馆真正融入当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以及卫生保健中。
何清湖认为,中医馆是传统的,更应是现代的,要积极主动拥抱现代科学技术,线上与线下结合,通过“互联网+健康”让老百姓获得更加快捷、方便的健康服务,在健康服务、健康教育以及健康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让中医馆不仅充满传统医学智慧的魅力,还能展现时代发展的光辉。
推动制定湖南中医馆星级评定标准
如何推动传统中医馆在新时代走出新路子?省政协常委、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邓奕辉认为,中医馆应着重发挥“治未病”核心优势,突破同质化困局。首先,应精准定位人群,比如针对职场人群开发“AI体质辨识+个性化调理方案”等;针对中老年群体可推出“三高中医管理包”,含代煎配送、定期随访、节气穴位贴敷等服务。其次,应建立疗效背书,可联合三甲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发布慢性疾病等专病中医干预方案共识,公开典型病例治疗数据(经患者授权),用可视化图表展示症状改善率。
构建“中医药+”场景生态,重塑消费体验。邓奕辉认为,应注重空间场景打造,建立“前店后坊”模式,设立透明煎药工坊,提供药材炮制观摩体验;可打造跨界融合空间,如在馆内嵌入“药膳轻食区”“中医书房”,设计《黄帝内经》等文创解读书;注重文化价值深挖,比如开发“二十四节气经络操”短视频课程,设计中药香囊DIY、艾条手作等付费体验项目,吸引亲子客群。
借力政策与科技,突破运营瓶颈。邓奕辉建议,及时捕捉政策红利,申请将中医馆纳入门诊统筹定点机构,开通医保个账支付;承接卫健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为市民提供上门艾灸、耳穴压豆等增值服务;通过数字化降本增效,部署“智慧药房系统”,实现处方自动审方、划价、调剂,缩短候药时间至15分钟;搭建会员管理平台,通过复诊提醒、健康档案更新等功能提升客户粘性。
邓奕辉建议,推动制定《湖南省中医馆星级评定标准》,对开展治未病服务、文化传承的馆所给予评级补贴;开放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接口,允许合规国医馆调阅患者电子健康档案;推动实施“湖湘名医坐诊计划”,组织省级名中医每周下沉社区国医馆带教坐诊。
发挥“简、廉、便、验”优势
“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医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开办,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医馆处于亏损状态。”怀化市政协委员、怀化市中医康复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彭进说。
彭进建议,中医馆应打造“一站式”服务,减少病人就医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提高诊疗疗效。医者必须做全科医生,能治疗各科疾患,通晓中药、针灸、推拿、气功、食疗、茶疗、香疗、运动等多种疗法,能用不同手段治疗病人;重视医疗康复,能为患者提供预防保健、健康管理等服务。
“扬长避短,发挥中医及馆所的优势,用好疗效说话。”彭进认为,努力挖掘中医治慢病、疑难病的优势,充分继承中医防治外感病、传染病、急症的成熟经验,大力发挥中医馆全科诊疗和专病专治疗效好的优势,从而创造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彭进表示,中医馆要发挥“简、廉、便、验”优势,中医医师要遵循传统、博采众长,确保疗效又好又快,注重“已病”“未病”并举,大力开展亚健康调理、养生保健和医养工作,拓展馆所业务,坚持医德为本、疗效为先、服务为要,努力提高病人满意度。
在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中找准定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国亚健康产业总部基地运营管理中心主任朱嵘认为,中医馆要实现突围,应把握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找准自己的定位。
“预计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会达到16万亿元,如何在这个巨大蓝海市场赢得先机?”朱嵘认为,中医馆要把重心调整到中医治未病和亚健康防治上,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修订版)》,把原来的中医馆改造成治未病中心或中医健康管理中心,重点面向中医体质偏颇人群、亚健康人群、病前状态人群、慢性病稳定期人群,以及其他特定状态人群,提供规范化服务。
朱嵘认为,中医馆应结合自己发展所需寻找平台合作,借势成事。“中医馆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科研和临床能力弱,如何找到和自己‘基因’匹配的大平台合作,是发展初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朱嵘介绍,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通过构建以医疗机构治未病中心和亚健康专业调理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包括中医馆)共同参与的“中和养联体”,打通医疗机构治未病中心和社会上大健康产业非医疗养生保健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壁垒,解决目前中医治未病和亚健康防治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
朱嵘建议,中医馆应关注大健康产业中基于中医理论的前沿创新诊疗技术,如基于中药医学营养治疗技术开展的“中药医学营养治疗糖尿病逆转项目”,基于石墨烯热疗技术和热敏灸技术融创后的“石墨烯悬灸疼痛调理技术”等创新技术。
鼓励民间中医建立秘方共享机制
“当秘方成为超市货架上的惠民商品,当煎药流程如阳光厨房般透明可见,当民间圣手执证悬壶济世,当银针艾灸纳入医保统筹——中医便不再是尘封古籍的符号,而是百姓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安康。” 湖南汉方神农中医馆董事长贺云祥说,要推动中医馆创新发展,让千年智慧普惠当代百姓。
在贺云祥看来,推动古籍药方产品化尤为重要。他认为,当前经典方剂大多尘封于古籍之中,百姓难享实效。可以借鉴日本汉方模式进行推广,精选《伤寒论》等典籍中的50个安全方剂,开发香囊、足浴包等消费品,纳入“地方特色产品”绿色审批通道,缩短产品上市周期;通过文旅医融合推广中医药产品,如在张家界、凤凰古城等景区设“湘药手信”专柜,销售艾草安神枕、茯苓养生饼等;株洲汉方神农馆将祖传止痛方转化为“痛舒贴”,年销80万贴。
当前,药材质量波动导致同方疗效差异值达30%,一些炮制工艺失传也导致药性锐减。贺云祥建议构建“前店后厂”标准体系,可在煎药室玻璃房开设24小时直播,药包附“湘药码”扫码溯源,中医馆共建共享GMP车间,定制生产线开通医嘱特殊加工通道。
贺云祥介绍,当前一些民间匠人无法正常执业,如湘西蛇伤圣手因无证难执业,绝技濒临失传。他建议,推行民间中医“匠人证”制度。由三甲医院与省中医药学会等共同考核苗医正骨等治疗技艺,对合格者颁发蓝色地方医士执照(限基层执业);建立秘方共享机制,献方者享有一定的产品销售分额收入;鼓励医学院毕业生赴县级馆服务,给予一定收入保障。
贺云祥建议,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将针灸、正骨等中医药治疗项目纳入门诊统筹,慢性病管理采取包年医保支付70%;坚持疗效导向,比如单病种(如胃病)在治愈后再进行医保结算,避免过度医疗。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