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秘方成为超市货架上的惠民商品,当煎药流程如阳光厨房般透明可见,当民间圣手执证悬壶济世,当银针艾灸纳入医保统筹——中医便不再是尘封古籍的符号,而是百姓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安康。推动中医馆创新发展,要让千年智慧普惠当代百姓,建议:
推动古籍药方产品化。当前,经典方剂大多尘封于古籍之中,百姓难享实效。可以借鉴日本汉方模式进行推广,精选《伤寒论》等典籍中的50个安全方剂,开发香囊、足浴包等消费品,简化审批通道,纳入“地方特色产品”绿色审批通道,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可通过文旅医融合推广中医药产品,如在张家界、凤凰古城等景区设“湘药手信”专柜,销售艾草安神枕、茯苓养生饼等,株洲汉方神农馆将祖传止痛方转化为“痛舒贴”,年销80万贴,广受好评。
构建“前店后厂”标准体系。当前,药材质量波动导致同方疗效差异值达30%,医师慎用猛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病症的疗效,一些炮制工艺失传也导致药性锐减,如熟地黄“九蒸九晒”已简化为单次烘烤,一些特殊医嘱如醋淬鳖甲等,缺乏实现渠道,导致医生开具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无法施行。因此,建议前店透明化——在煎药室玻璃房开设24小时直播,药包赋“湘药码”扫码溯源;后厂集约化——中医馆共建共享GMP车间,政府给予30%的设备资金补贴;定制生产线——开通医嘱特殊加工通道,72小时交付定制饮片。
推行民间中医“匠人证”制度。一些民间匠人无法正常执业,比如湘西蛇伤圣手因无证难执业,绝技濒临失传。建议开展特技认证,由三甲医院与省学会共同考核苗医正骨等治疗技艺,对合格者颁发蓝色地方医士执照(限基层执业);建立秘方共享机制,献方者享有一定的产品销售份额收入;鼓励医学院毕业生赴县级馆服务,给予一定收入保障。
通过医保改革精准赋能中医药治疗。目前,很多中医药治疗项目未纳入医保目录,建议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将针灸、正骨等纳入门诊统筹,慢性病管理采取包年医保支付70%;坚持疗效导向,比如单病种(如胃病)在治愈后再进行医保结算,以避免过度医疗。
文字整理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