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与中医药文化:从神话到科学的传承与创新

  湖南医药学院院长  何清湖

  摘要: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被尊为医药之祖,其尝百草、创医药的传说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炎帝神农氏的医学探索、《神农本草经》的医学智慧以及炎帝陵的文化价值进行系统梳理,探讨炎帝神农氏对中医药文化的深远影响。研究表明,炎帝神农氏的医学精神和实践不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炎帝陵作为炎帝精神的象征,其文化价值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炎帝神农;中医药文化;《神农本草经》;医学精神;文化传承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以炎帝神农氏为荣,视其为医药之祖与农耕文明的奠基人。炎帝神农氏不仅以“尝百草”的壮举开创了原始中药学,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更通过教民稼穑、制作耒耜等一系列创新实践,极大地推动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

  据《纲鉴易知录》等古籍记载,炎帝神农氏亲尝百草,辨析草木之性,创立了原始中药学,为中医治疗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石[2]。他不仅发现了众多药物的药性,还总结出初步的药物配合理论,部分理论至今仍被中医药学所沿用。此外,炎帝神农氏还倡导茶饮,将茶引入日常饮食,温和而持久地改善民众体质,体现了其深邃的医学智慧与人文关怀[3]。

  炎帝神农氏不仅是医药之祖,更是农耕文明的开创者。他教民播种五谷,制作农具,使人类社会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更为古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他还发明了冶炼技术,制作弓箭等武器,有效防御了外来侵略,保障了部落的安全与繁荣[1]。

  《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系统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药物学成就,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医家如陶弘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均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医药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体系。炎帝神农氏的医学精神与伦理思想,如大仁、大勇、大智等品质,激励着医务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创新。在当代社会,炎帝神农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以人为本”的理念与顺应自然、未病先防的智慧,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推崇。本文旨在探讨炎帝神农氏对中医药文化的贡献,以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4]。

  二、炎帝神农氏的医学探索与实践

  (一)尝百草与原始中药学的开创

  炎帝神农氏的尝百草实践,是原始中药学开创的里程碑。在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食物匮乏且常常生食,导致疾病频发。为了改善民众的生活和健康状况,炎帝神农氏决心亲自尝试各种植物,以发现可食用的食物和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他遍尝百草,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功效,并根据植物的味道、性质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对它们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和记录。然而,这一过程充满了危险,由于许多植物具有毒性,炎帝神农氏多次中毒,甚至有一天内中毒达七十次的记录。但他凭借茶叶等解毒方法,最终化险为夷,并发现了茶叶具有解毒的功效。不幸的是,他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中毒身亡,为中医药学的发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炎帝神农氏的尝百草实践,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知识,还开创了原始中药学的先河。他根据药物的功效和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方法对后世药物学产生了深远影响[5]。同时,他将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通过实践验证药物的疗效,并总结了药物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形成了原始的中药学理论。炎帝神农氏的实践为后世药物学专著的编写提供了重要资料,《神农本草经》便是基于这些实践和经验编写的。他的医学精神和伦理思想也成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后世医家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

  (二)药草治病与中医治疗学的开端

  炎帝神农氏不仅开创了原始中药学,还为中医治疗学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远古时期,人们缺乏对疾病和药物的认识,生病时往往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炎帝神农氏身先士卒,亲自尝百草,辨别其药性。据《纲鉴易知录》记载,炎帝“尝一日而遇七十毒”,通过亲身体验,他发现了许多药物的疗效和毒性。这一实践不仅为中医治疗学奠定了基础,还使炎帝神农氏根据药物的寒、温、平、热之性,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形成了早期的药物学理论[2]。炎帝神农氏不仅尝百草,还亲自用药草治疗民众的疾病。他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并整理成文,传授给后人,据《纲鉴易知录》记载,炎帝“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6]此外,炎帝神农氏的医学实践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促进了中医治疗理论的形成。后世医家在继承炎帝神农氏医学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医治疗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医学伦理思想的形成

  炎帝神农氏的医学伦理思想,深深植根于他对人类生存与健康的深切关怀之中。在远古时期,人类面临着自然环境的严酷挑战,疾病频发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炎帝神农氏作为部落首领,目睹了族人饱受疾病之苦,这激发了他探索医药、救死扶伤的强烈愿望。他遍尝百草,亲自试验各种植物的药性,不畏艰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其医学伦理思想形成的基础。其医学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大仁、大勇和大智三个方面[4]。大仁体现在他救世济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始终以人民的健康为最高目标,通过“尝百草”发现了许多治疗疾病的药物,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勇体现在他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勇气,面对未知的自然环境和潜在的危险,他亲自尝试各种植物的药性,多次遭遇中毒等危险情况却始终坚持不懈;大智则体现在他重视预防、以草为药的智慧,他教导人们种植五谷以改善饮食结构,发明陶器以改进饮食卫生条件,还创制了乐器来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这些思想不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伦理基础,还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激励着医务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7]。

  三、《神农本草经》的医学智慧

  (一)天然的用药取向

  《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天然的用药取向深刻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智慧。该书产生于科技与文明尚不发达的远古时期,却蕴含着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的深刻医学理念。书中记载的药物,大多直接取材于自然界,无论是草木、矿石还是动物,都体现了人类对自然馈赠的巧妙运用[8]。这种用药取向,不仅符合中医药学“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即人体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当今社会,随着化学合成药物的广泛使用,其潜在的副作用和生态影响日益凸显,《神农本草经》所倡导的天然用药理念,提醒我们医学创造和科学发明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注重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

  (二)重视养生的药物分类

  《神农本草经》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其独特的药物分类体系。该书首次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方法不仅基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更深刻体现了中医药学“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上品药,多为无毒或毒性极低的药物,如人参、灵芝等,它们“久服轻身,不老延年”,强调的是日常的调养和保健,旨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品药,则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偏性,如黄芪、当归等,它们“遏病,补虚羸”,主要用于治疗疾病,同时兼顾调养身体。下品药,多为毒性较强的药物,如乌头、巴豆等,它们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疾病,但“不可久服”,需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1]。这种分类法,不仅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指导,更引导人们树立主动防病的健康观念,体现了中医药学对生命全周期的关爱。

  (三)方药配伍的整体医学智慧

  《神农本草经》在方药配伍方面,也展现了非凡的整体医学智慧。该书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将药物在方剂中的角色比拟为古代君臣关系,君药为主药,臣药为辅药,佐药协助君臣或制约其毒性,使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这一理论,强调了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而非简单的药物堆砌,体现了中医药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8]。此外,《神农本草经》还提出了“七情和合”的配伍理论,详细阐述了药物之间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种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为精细的指导。这些配伍理论,不仅在古代医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现代药物研发中,我们可以借鉴中医配伍理论,探索多药联合使用的协同效应和减毒增效机制,为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9]。

  四、炎帝陵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炎帝陵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炎帝陵,坐落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圣地。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庙以来,炎帝陵已历经千余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更替[12]。这里不仅是炎帝神农氏的安息之地,更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表达对先祖无限崇敬与追思的民族圣地。炎帝陵东靠炎陵山,西临洣水河,自然环境优美,山川拱卫,气象开朗,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10]。其历史变迁与修缮历程,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先祖的敬仰与怀念。自宋代建庙后,炎帝陵历经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多次遭受兵火破坏,又多次得到修缮和重建。明朝时期,炎帝陵得到了多次修葺,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使其得以保存至今。近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示修复炎帝陵,使其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进一步彰显了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炎帝陵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见证[13]。它见证了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创立与传承,以及工业文化的萌芽与进步。炎帝陵祭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此外,炎帝陵景区还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同时,作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炎帝陵通过举办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11]。

  (二)炎帝精神的现实意义

  炎帝神农氏的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医学的探索与实践中,更深深植根于他对社会的贡献之中。炎帝神农氏所展现出的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作为农耕文化的开创者,不畏艰难,勇于开拓,这种精神激励着现代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态度,勇于创新和突破。同时,他在尝百草、发明农具、创立市场等方面的实践,也体现了其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鼓励现代人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探索未知领域,追求卓越和进步[14]。炎帝神农氏及其后裔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变迁时,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自我实现。此外,炎帝神农氏为了民众的健康和福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尝百草、发明医药等行为,更是体现了其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作用。最后,炎帝神农氏的医学实践和社会贡献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他关注人民的健康和福祉,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12]。

  五、结论

  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其医学探索和实践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遍尝百草,辨识药物性味,开创了原始中药学的伟大实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同时,炎帝神农氏还编写医书,指导民众用药治病,为中医治疗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倡导种植五谷,改善饮食结构,发明陶器,改善医疗条件,为提高民众健康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系统总结了古代药物学知识,提出了天然的用药取向和三品分类法,体现了顺应自然、预防为主的医学智慧。书中的方药配伍理论,更是中医整体医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炎帝陵作为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历代帝王将相、文贤墨客纷纷前来祭拜,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字画,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炎帝精神的崇敬和传承[13]。炎帝神农氏的精神,不仅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不断前行,还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在当今时代,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炎帝神农氏的医学精神,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加强对炎帝陵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让炎帝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何清湖,孙相如. 炎帝神农与中医药文化[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06.

  [2]马继兴. 神农药学文化研究[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05.

  [3]陈文学,王尚勇. 从炎帝《神农本草经》到李时珍《本草纲目》看荆楚中医药文化发祥地的形成与发展 [J]. 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 (15): 1-6.

  [4]刘蔚,何清湖. 炎帝神农氏医学实践与伦理思想研究 [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5 (04): 27-29.

  [5]张玲丽. 由“神农尝百草”论炎帝神农对中医药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5, 16 (03): 6-8.

  [6]周新发. 炎帝祭文集[M]. 长沙:岳麓书社,2003.09.

  [7]何清湖. 湖湘中医文化[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06.

  [8]周祯祥, 张廷模, 闵志强, 李晶晶, 汪琼, 杨敏. 论《神农本草经》对中药学的贡献[J]. 中药与临床, 2020, 11 (03): 43-49.

  [9]张登本, 孙理军, 汪丹.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与沿革——《神农本草经》研究述评之一[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 28 (05): 924-927.

  [10]钟赣生, 李少华. 《神农本草经》的药物成就[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 (07): 390-392.

  [11]罗杰坤,邱新建. 《神农本草经》浅释与验案实录[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12. 286.

  [12]胡爱明,蒋玉军. 炎帝神农中医药文化双创路径探析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 23 (04): 187-191.

  [13]王云聪. 传说、仪式与景观:湘东南炎帝叙事研究[D]. 湘潭大学, 2023.000592.

  [14]黄声波. 文化自信视域下炎帝文化研究之现状、问题与策略——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检索 [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7 (06): 97-105.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