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郴州桂东,挂着不同地方车牌的车辆,让县城变得热闹。
81.97%森林覆盖率、平均海拔900米、负氧离子峰值达26万个/cm³,这座位于郴州市东部、罗霄山脉深处的小城,夏季平均气温仅23℃,被誉为“中国氧都”。
7月27日,湖南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走进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第一军规广场、纪律文化中心、邓力群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
7月底,湖南中医药大学组织专家团队赴桂东开展“同心·健康行”暨党外代表人士谈心谈话活动。这支由学校各民主党派基层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以及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党外知识分子组成的专家队伍,深入桂东开展调研交流活动。
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中医药与文旅康养的跨界融合。近年来,桂东通过中医药与文旅康养的创新融合,这些“凉资源”正转化为蓬勃发展的“热产业”。“凉”不再是单一卖点,“养”成了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是桂东?
脚步,是丈量发展的标尺。
近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聚焦服务地方经济,以“中医药特色”为方,以开放办学为引,不断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助推地方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学校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深度走访和调研,实现了省内14个市州和湘江新区校地合作全覆盖,为服务湖南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打造了“湖中大校地合作模式”,并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2023年11月,郴州市人民政府与湖南中医药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郴州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橘井泉香”“神农尝百草”等典故广为人知,中药资源丰富,其坚持“以医药促进康养、以康养振兴医药”的“双核”驱动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郴州特色的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
2023年1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与郴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戴爱国表示,校地合作要打造“三个模式”:一是打造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郴州模式”;二是打造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湖南中医药大学模式”;三是打造校地服务“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合作模式”。
数据显示,郴州中医药资源丰富,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超51万亩,年总产量38万吨、产值36亿元。其中,桂东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3万吨,产值约13.2亿元。
桂东老百姓一直有种植中药材的习俗,祖辈相传,成就了“湘粤赣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美誉。桂东县政协主席杨向东介绍,桂东1246种野生药材蓬勃生长,占《中国大药典》收录品种的25%、湖南药材品种总量的53%,其中有省级重点品种109种,是天然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库。
“绿水青山养眼、负氧离子养生、红色文化养心、淳朴民风养德、绿色食品养身”。这是游客对桂东的感受。桂东人对“绿水青山”的坚守——连续7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第一、连续3年全市水环境质量第二,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金字招牌,已经转化为当地发展红利。2024年桂东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291.6万人次,总花费32.98亿元,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在省政协推动下,2023年,刘良院士工作站暨桂东中药材产业研究基地正式挂牌;2024年8月,中医药产业与文旅康养创新融合发展会议在桂东举行,全国中医药与文旅康养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共聚一堂为中药材和旅游融合发展出谋划策。应邀出席会议的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易刚强表示,桂东要依托文旅资源、康养资源,做好“大健康”文章。“中医药和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是桂东发展的普遍共识。
湖南中医药大学“同心·健康行”活动为什么走进桂东?该校宣传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万颖介绍,参与此次活动的专家,有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以及知联会代表等,充分展现了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他们深入桂东了解社情民意,为桂东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彰显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与党同心同行的责任与担当。
“桂东生态资源禀赋优越,中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可在道地药材种植、健康产品研发、康养旅游融合等方面做好文章,将桂东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服务革命老区振兴和中医药强省建设。”带队参与此次活动的戴爱国表示。
“药食同源”的烟火气
药香氤氲的清凉世界,中医药文化在烟火中生生不息。
清朝同治年间,桂东开始大面积种植厚朴、西芎等中药材;解放初期,全县兴办了一大批药场,上世纪70年代被确定为全省万亩“三木”(厚朴、杜仲、黄柏)药材基地县。
长期以来,中草药深度融入桂东人的日常生活,餐桌上一年四季都有以“药材”为主要原材料的佳肴,生病了对症用野生的中草药熬制茶汤治病,“药食同源”理念成为沿袭至今的民俗和习惯。
“祖辈传下的方子,黄精补气、鸡肉温中,伏天吃最养人。”7月26日,桂东县第二期“金牌村厨”邀您来做菜——“药食同源”品鉴专场上,制作“黄精老母鸡汤”的餐饮企业负责人对品鉴观众这样介绍。
活动在桂东县青竹村文化广场上举行,这里绿山环抱,药膳香气萦绕。黄精老母鸡汤、肾豆养生三宝汤等八道特色药膳汤品依次陈列,每道汤品旁的“功能标签”清晰标注着核心药材、养生功效及适用人群。黄精、石斛、沙参等桂东本地中药材在展示台上整齐排列,从新鲜原料到加工成品,直观呈现了“药材变食材”。
7月26日,桂东县第二期“金牌村厨”邀您来做菜——“药食同源”品鉴专场上,省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童巧珍(左一),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游柏稳(中)应邀对药膳进行点评,他们从药材搭配、营养功效、药膳养生机理和适用人群等方面作了详细解析。
“黄精药用成分含量10.35%,超国家药典标准50%以上。”桂东县卫健局党委书记郭建康介绍,桂东“药食同源”火爆背后,是桂东中药材有很多人不知道的“硬实力”。桂东种植的黄精、厚朴、黄柏、杜仲、岗梅、罗汉果、蔓荆子等道地药材,药性和品质均为上乘,经专业机构检测,药效成分含量均远超国家药典指标。其中,黄精、罗汉果荣获“国家地理证明商标”。桂东中药材产业成功列入“湖南省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获评“湖南省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
“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药膳配方传承下来。”童巧珍认为,桂东药膳要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进一步深耕药食同源的文化内涵与养生价值。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推动与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将现代科技融入药膳的研发、生产与品质提升中。
游柏稳则建议,进一步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药膳的价值与魅力,避免其“养在深闺人未识”。同时,可将药膳进行创新包装,开发成便携的小包装产品和富有特色的伴手礼,既方便游客食用,也能让他们轻松带回去与亲友分享,以此拓宽药膳的受众范围,提升其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
“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桂东。”省政协常委、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邓奕辉表示,可依托高负氧离子环境与凉爽气候,深化“避暑+疗愈+康复”模式,主推中医药主题民宿,提供规范的中药膳食,开发森林冥想、高山瑜伽、中药泡浴、中医康复等套餐式体验项目。
共享道地药材优质资源、共建文旅康养度假胜地。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团队也注意到,在桂东县城罗霄广场的“中医夜市”也很火热,名医馆、药膳坊、艾灸馆、康养小院星罗棋布,桂东的民宿聚集区域村医养结合服务点在加快建设。
“中医药+康养文旅”兴起
中医药是“药引子”,更是桂东文旅催化剂。
当下,桂东围绕“融”字展开的产业深层次变革——创新打造“中医药+养生+旅游+科普”的融合发展模式,以中药材产业发展为基础,不断丰富中医药养生保健、药膳食疗、森林康养、健康旅游等新业态。桂东如何在融合创新这条路子上越走越远?
7月27日,湖南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深入桂东中医药产业一线调研。
“中国氧都”的生态名片与“道地药材”的品质标签,正在桂东这片土地上产生奇妙的品牌效应。湖南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深入调研了县中医院医养中心、珍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青竹中医特色康养服务中心等中医药健康产业一线,实地考察中药材种植、加工及产业发展情况,切身感受中医药康养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7月26日,湖南中医药大学“同心·健康行”走进桂东县开展义诊活动。图为全国人大代表、知名儿科专家张涤在看诊。
7月26日,湖南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在桂东中医院举行了义诊活动,由全国人大代表、知名儿科专家张涤领衔,涵盖内科、骨伤科、肿瘤科、普外科、肾病科、护理等领域的十余名临床专家,专家团队共为500余名桂东县及周边群众提供了免费、优质的医疗服务。
义诊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专家们看病很有耐心,给我们家的孩子开了中药方,还告诉平时应该要怎么调理。”桂东县市民胡先生说,没想到可以在桂东中医院看到省城的专家。
“未来,桂东将立足生态优势,吸引类似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等机构和组织,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跃迁。”桂东县副县长李愈纯表示,湖南中医药大学“同心·健康行”走进桂东,不仅给群众送来优质中医药服务,也为县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把脉支招。
7月27日,湖南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交流桂东调研感受。
第一次来桂东的张涤,对这里的中医药产业表现出“惊喜”。他建议桂东厚植“治未病”文化根基,找准切入点,加强与政府、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融合不同业态,探索“中医药+康养旅游”新路径。
坐落在桂东县沤江镇三洞村的县中医院医养中心正式挂牌不到一年时间,集康养、医养、养生、旅游避暑于一体,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让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谭琥印象深刻,在他看来,好生态出好药材,好药材助好医养,这是桂东生态医养的重要内涵。未来桂东医养还需继续加强与外部机构合作,引入更多优质资源,不断提升桂东医养软实力。
“需积极引进中医药产业、中医药文旅、中医药康养、药材种植销售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庹勤慧更关注桂东的人才培养,她认为高校可以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作用,与桂东就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国佐建议,深化“药食同源”,联合高校及附属医院,开发中医药药膳、茶饮,打造中医食疗品牌,让“养”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延伸医养结合链,共建“中医康复中心+民宿康养点”,在民宿点推广针灸、艾灸特色中医药服务,不仅可“养”,也可“康”复;搭建智慧平台,利用高校及附属医院顶级康养专家资源,远程指导基层中医馆,培训本土康养人才。
戴爱国表示,桂东的实践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医药康养与文旅融合之路,从产业链的内部融合到开放合作的外部赋能,“中医药+康养旅游”不仅提升了区域价值,更从本质上回应了“县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琪晨 仇婷
图 | 政协融媒记者 付 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