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道地药材如何走出“深山沃野”?(一)丨国医湘声·议堂⑩

  编者按

  源自特定产区,历经千年验证——道地药材是成为衡量中药材品质与疗效的核心标准之一。目前,湖南道地药材正从传统的种植模式向全产业链标准化、品牌化、科技化转型。

  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议堂栏目邀请到10位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湖南道地药材创新发展”话题进行探讨。大家提出了多项建议,涵盖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链整合、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

  从委员、专家们的观点可以看到,湖南道地药材的创新发展,是一条融合了传承与创新、科技与生态、产业与富民的道路。它既让传统的道地药材焕发新生,又通过标准化、科技化和融合发展的模式,为乡村振兴和中医药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分两期推出,敬请关注】

  坚持“医药一体”,实现“以医带药”

  “必须坚持‘医药一体’,深化中医理论指导,不能脱离中医谈中药,否则便不是中药。”全国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认为,应建立中医主导的药材评价体系,组建中医专家团队参与药材种植规划,以临床疗效为质量核心标准,杜绝“唯成分论”;推动“名医+名药”联动模式,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开设道地药材专方制剂室,开发如湘莲、玉竹等特色药材的经典方剂,实现“以医带药”。

  强化源头管控,保障药材道地品质。何清湖建议,推进湖南道地药材标准化、生态化、溯源化——制定湘玉竹、湘黄精等道地品种的GAP种植规程;在武陵山、雪峰山等产区推广林药复合种植,减少农药依赖;建立区块链溯源平台,覆盖种苗到成品全流程。

  何清湖认为,应贯通三产融合,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一产提质——在邵阳、怀化等主产区建设10个万亩级标准化种植园,配套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设施;二产增值——扶持精深加工企业开发破壁饮片、超微颗粒等新型产品,推动湘产药材进入中药配方颗粒市场;三产赋能——打造“药旅融合”示范区,如在安化打造黄精养生谷、隆回打造山银花观光园,进一步开发药膳+康养旅游线路。

  打造“湘药”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何清湖建议,实施“双标保护”,推动“湘九味”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步申请欧盟有机认证;建立品牌联盟,由行业协会牵头,统一“湘字号”道地药材包装标识,通过“湘赣粤中医药博览会”等平台集中推介;打击伪劣产品,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道地药材保卫战”,重点整治以外地品种冒充湘产药材的行为。

  厚植文化根基,扩大湖湘中医影响力。何清湖建议,在长沙建立“湘药文化馆”,通过数字化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医药典籍等湖湘中医药文物,创新传播方式,制作《湘药密码》纪录片等。

  做好湖湘道地药材的

  考证、研究、抚育、开发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湖南省中药资源数量为4667种,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中药资源大省。2022年,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公布了《湖南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收录了35种中药材。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王炜认为,要推动湖南道地药材实现创新发展,让传统道地药材焕发新活力,需重点从四个方面着力——

  做好湖湘道地药材的考证工作,筑牢道地根基。道地药材的历史渊源、名称演变、产地变迁等信息,是其道地性的重要内容。王炜认为,应深入挖掘地方志、医书典籍等历史文献,结合实地调研,厘清道地药材的发展脉络,确定其传统道地产区和品质特征,为后续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提供扎实的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撑。

  做好湖湘道地药材的基础研究,明晰道地机理。道地药材的优良品质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成分以及种植加工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王炜建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生态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探究以上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道地药材的品质形成,明确其“何以地道”。同时,比较分析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药效差异,明确其“以何地道”,从而为道地药材的生产与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做好湖湘道地药材的人工抚育,坚守道地本真。王炜认为,应严格遵循道地药材的生长规律,选择与传统道地产区相似的生态环境,采用仿野生栽培或生态种植模式,确保人工抚育的药材在品质、药效等方面保持其道地性。

  做好湖湘道地药材的开发利用,激活道地价值。王炜建议,在保护好道地药材资源和道地性的基础上,依托现代科技,加强对道地药材的深度开发,拓展其应用领域,提高附加值。同时,加大对湖南道地药材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展会、利用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讲好湖湘道地药材故事,推动我省道地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

  基础研究是根本,

  人才培养是关键,应用拓广是出路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陆小龙认为,推动湖南道地药材实现创新发展,首先要把握发展的主旋律,除了要做优产品的质量、做大产品的数量,最重要的是增加湖南道地药材的被需求量,“围绕需求量,基础研究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应用拓广是出路”。

  要做深做实基础研究。陆小龙认为,首先要讲清楚“湘九味”的特点和优势——湖南的黄精为什么比其他省份的好,物质基础、饮片品质、临床疗效有何不一样;其次要深度研究挖掘“湘九味”的综合价值,发挥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效用的优势,物尽其用;再者,要探索验证诸如山银花对金银花的替代研究。

  要做精做准人才培养。“中药的使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处方。山东的医生通常处方不开具山银花,但是从湖南毕业的学生,回到山东可能处方会开具山银花;马来西亚人很少用中药,但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的马来西亚留学生可能推广九芝堂的六味地黄丸。”陆小龙说。

  要拓宽拓广产品的新应用。陆小龙介绍,“湘九味”中至少有5味是药食两用品种,食品应用因不受医生处方限制,从而食用潜力其实比药用更大,比如玉竹,药用场景很少,最大的市场是在广东和东南亚,他们日常用来煲汤;茯苓则常用来做成饼干,不仅口感酥脆,还兼药用价值可以祛湿。陆小龙认为,应进一步推广、拓宽中药产品应用,让玉竹煲汤走向更多市民的厨房,让山银花露、黄精茶的疗效像王老吉一样被更多人知晓、接受,这样将开辟一个广阔的市场。

  科技赋能,完善道地中药材产业链

  湖南医药学院药学院院长刘建新介绍,湖南省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目前公布的湖南省道地中药材共35种,涉及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也有诸多品质优良的道地药材产区如隆回的山银花、新化黄精及靖州茯苓等。但目前存在规范化不足、精深加工能力薄弱、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不足等挑战。

  把握源头,夯实道地中药材根基。刘建新建议,建立和完善我省道地中药材种子资源库,规范化绿色种植,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种植过程的可追溯性;加强对道地中药材的道地性评价和标准提升,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速推动制定湖南道地中药材ISO国际标准。

  科技赋能,完善道地中药材产业链。刘建新建议,加强对湖南道地中药材的物质基础、药理药效研究,一方面科学解释道地中药材防治疾病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科技给予道地中药材产业链的实验支撑,促进道地中药材的开发和产业链的升级,形成一味道地药材一个产业链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品牌塑造,提升湘产道地中药材价值。刘建新建议,支持湖南中医药企业创建道地中药材品牌,鼓励“道地中药材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加强文化赋能,挖掘湖南道地中药材历史文化底蕴,讲好“湘药故事”。同时,加强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如推进“中药材+文旅康养”、药食同源中药材开发为中医药膳等。

  创新是推动莓茶产业发展的唯一密码

  莓茶,是我国境内一种活性成分独特、应用价值高的特有类茶植物,是张家界土家族、苗族常用药之一。张家界莓茶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综合产值3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莓茶主产区。在 2009 年莓茶就已进入湖南省中药材标准,进入中药材标准对莓茶的产业发展至医药卫生领域打下了基础。

  “一株看似不起眼的显齿蛇葡萄,正悄然撬动一个千亿产业。创新是这片叶子保持活力的唯一密码。”湖南省人大代表、湖南乾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天门郡品牌创始人刘超说。

  建立种植质源圃。刘超认为,好的莓茶品种是莓茶好产品的前提和莓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应收集全国显齿蛇葡萄植物基源,建立群内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培育优势品种,特别是结合太空育种等途径,优育优良无性系,扩育新品种。

  开辟莓茶研发新通道。刘超认为,现有莓茶产品线仍有待丰富,相关企业应与高等学府及科研院所合作,研发莓茶系列产品和衍生产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

  制定莓茶系列标准。在刘超看来,现有莓茶相关标准较少,标准推广力度不够,应尽数组织技术团队制定莓茶方面的标准,对莓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如种植、采集、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推进将企业标准提升到行业标准,最后上升到国家标准。

  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园。刘超建议,按有机茶种植标准,利用张家界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打造特色农旅融合示范园,发展康养休闲度假,提高莓茶产业附加值。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