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夜市,应摒弃“一次性消费”以及“形象工程”观念,将中医夜市打造为一个可体验、可消费、可记忆、可循环的文旅融合新IP。关键在于以夜市聚人气、以文旅留人心、以生态创价值。
精准切入市场与百姓需求:
解决“为什么来”和“为什么再来”
发展中医夜市,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吸引老百姓来。
1. 市场侧(文旅吸引力)
目前同质化的各种古镇或夜景已让游客审美疲劳。中医夜市可提供独一无二的文化体验,是差异化的文旅名片,能吸引寻求深度文化游、健康游、养老游的群体。
2. 百姓侧(本地生活需求)
现代人亚健康以及慢病问题普遍,对养生保健需求巨大,但很多人不愿意踏足医院去诊治。而夜市形式接地气、门槛低,让中医从殿堂走入市井,满足市民便捷、轻松获取健康服务与知识的核心诉求。
突出中医特色,设计“可循环”的内容与体验:
解决“有什么”和“怎么玩”
发展中医夜市,切忌做成“小吃街为主+几个中医摊位”的模式,必须将中医元素深度融入食、购、娱、学各个环节。
1.“食”——药食同源·养生轻食区
特色:推出颜值高、口感佳的养生茶饮(如佛手乌梅荷叶饮、百合香橼玫瑰茶等)、药膳小吃(如茯苓糕、即食黄精等)。
循环:与本地老字号(如文和友等)或知名餐饮品牌(如茶颜悦色等)联名,开发“夜市限定”产品,鼓励收集打卡。包装精美,可作为旅游伴手礼。
2.“购”——道地药材·文创优品区
特色:设置“鉴药识材”小摊,展示各地道地药材(如茯苓、黄精、百合等),讲解鉴别知识以及使用方法。售卖便携养生包(如便利灸、足浴包、安神香囊等)、中医文创产品(如经络T恤、穴位钥匙扣等)。
循环:在抖音等平台开展线上直播,宣传中医夜市。同时建立线上商城,夜市扫码下单,配送到家,将一次性消费转为长期订单。
3.“娱”——互动体验·非遗技艺区
特色:免费体验:如面诊、切诊、体质辨识、艾灸、拔罐、耳穴压豆等快速轻体验,引流效果极佳;付费项目:如专业推拿、正骨、小儿推拿等,可适当明码标价,技师持证上岗,确保专业安全;非遗展示:邀请本地中医非遗传承人展示膏方制作、丸剂搓制以及侗医、苗医、瑶医等少数民族医药技术。
循环:体验后发放线下门店(或合作医馆)的优惠券,将夜市流量转化为长期客源以及健康管理的客户。
4.“学”——知识科普·文化沙龙区
特色:开设“中医小课堂”,每期一个主题(如颈椎保健、节气养生、预防近视、儿童食养等),由坐堂医师短讲+互动。设置中医药材猜谜、经络拼图等亲子游戏。
循环:建立社群,提前发布课程预告,沉淀兴趣用户,形成稳定社群生态。
构建“有价值、有市场”的可持续生态:
解决“如何盈利”和“如何长久”
发展中医夜市,核心问题是构建可持续生态,而不是成为一过性现象。
1. 商业模式多元化
To C(消费者):现场服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To B(商家):招募优质中医药品牌、老字号、非遗工作室入驻,收取摊位费或流水抽成。
To G(政府):积极申报文旅、大健康产业扶持项目,获取政策与资金支持。
2. 线上线下融合化
线下夜市是体验和流量入口,线上小程序/公众号用于预约、科普、商城购物,形成闭环。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扩大影响力。
3. 生态联动协同化
与本地旅游景区、旅行社合作,将“中医夜市”纳入旅游线路;与社区、企业联动,举办专属健康日活动,将服务送出去,把客户引进来;与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医药学院等院校合作,成为中医药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保障人才输送的同时增添活力。
总之,成功的中医夜市,本质是一场基于深厚文化底蕴的健康生活方式的体验式营销。它不仅是夜经济,更是中医文化传播的窗口、健康消费的场景和文旅融合的纽带。唯有让百姓觉得有用、有趣、有回味,让商家觉得有利、有名、有未来,才能真正形成一个充满生机、自我造血的良性生态圈。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医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