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摘编丨建设健康中国(三)

  民建中央: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原创优势,是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建议——

  一、坚持“小切口、大外交”,聚焦全球健康议题,立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需求,精准宣传推广中医药“中国健康处方”,提升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

  二、推进建设集法规、标准、检验、绿色相统一的中医药国际经济贸易平台,拓展国际市场。

  三、探索国际产学研协同模式,通过共享研究室、实验室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研究建设“一带一路”中医药科技成果库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四、助力国际传播项目的推广,形成展现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精品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推进“中医生活化” 造福全民身心健康

  目前社会上各种养生乱象时有发生,中医学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途径尚未建立。建议——

  一、将“中医生活化”列为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重要内容,设立重大研究专项,挖掘整理“中医生活化”的内涵。

  二、探讨“中医生活化”的可行路径,制定“中医生活化”和健康生活方式标准,编制中医健康生活方式指南。

  三、建设高标准“中医生活化”传播平台,培养“中医生活化”传播队伍,面向社会传播中医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发出权威声音。

  四、推进中医药老字号融入大众生活,推进并规范“中医生活化”相关产业发展,监管药膳、茶饮、保健食品、理疗产品等制作与生产,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段青英:挖掘开发沿黄流域“食药同源物质”潜在资源

  对沿黄流域“食药同源物质”潜在资源进行系统挖掘与开发,对于促进沿黄流域药食同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

  一、全面筛查、科学评价沿黄流域潜在食药资源。由相关部门牵头,确立安全评价方法、流程和机制,组织专家及相关企业对沿黄流域民众长期食用、兼具药效、有潜力成为食药物质的资源进行普查。

  二、修订和完善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减少行政审批难度,改变食药物质申报费时长、费用高等现象。

  三、建立药食两用资源及相关产品的标准体系。在原料环节大力推进中药材GAP(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提高原料质量;在加工过程中,强调有效成分的添加,制定产品标准,提高产品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侯立军:推动军队医疗资源有效融入国家医疗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国家医疗中心建设规划,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应该积极将军队医院和相关医疗机构纳入其中,推动军队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军队牵头建立与其主责主业相关的国家医疗中心,在疑难危重症诊疗、前沿技术理念普及和推广、高水平医学科学研究上起引领作用。

  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部分可融入国家及各省市及自治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对于军队没有建立国家中心的学科领域,鼓励申报地方牵头国家医疗中心的区域医疗中心。

  三、军队医联体建设有效融入国家医疗体系建设,促进军地医疗人才和技术资源双向流动。

  农工党中央:加强村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 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治理能力

  我国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基层卫生健康治理缺乏有效抓手。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在制定、修改相关法律规章时,将公共卫生委员会纳入其中,并明确其基本职责、权利与义务、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相应的法律责任等,加强顶层设计和标准化工作。

  二、进一步强化工作保障。以法律形式明确村(居)委会、卫生机构以及相关单位和人员为公共卫生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必要保障和便利条件,并出台细化举措。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智慧赋能,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共卫生委员会公众知晓度,营造有利工作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鲁晓明:采取措施促进医师多点执业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

  医生多点执业对于活化医疗资源、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健康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建议——

  一、建立多点执业激励机制,考虑主执业机构在人力资源培养与管理上的投入,引导建立医生多点执业收益分成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成本的分摊机制。

  二、尝试建立多点执业医疗机构执业责任保险强制购买义务,有效降低医师执业风险。

  三、建立医师服务偏远地区与特殊人群的激励机制,如有效利用公立医院拨款机制,根据公立医院输出多点执业医生的人数、级别构成等情况,对主执业机构进行奖励和补助。

  四、建立家庭医生支持机制,明确多点执业医师从事家庭医生服务的基本原则、权利义务、责任和保障等问题,促进家庭医生服务有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甘华田:加快普及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家庭医生制度

  为促进家庭医生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加强全科医生教育培训,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家庭医生储备专业人才。拓宽家庭医生,特别是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的培训,不断加强家庭医生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落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修机制。

  二、国家层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服务规范和考核体系,各地区根据经济状况、人口情况完善签约服务内容、标准,科学设置绩效考核内容。

  三、拓宽家庭医生服务内涵,细化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建立服务项目的“设计—沟通—调整”机制,吸引群众积极签约。关注重点人群,提供“一对一”服务、医疗康复服务、追踪式健康管理,满足多样化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孙大伟:推进中医药产业标准化国际化

  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内地与澳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建议——

  一、联手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内地省份与澳门在中药材种植加工等方面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联合组建中医药研发中心。支持内地省份与澳门组建中医药研发创新智造中心。

  三、积极拓展中医药海内外市场。支持经澳门注册的中成药产品有序进入内地及国际市场。

  四、高标准建设药用资源种质库。支持内地省份与澳门联合开展药用资源保育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五、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依托内地中医药大学、澳门大学等科教资源,在广西建设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大学。

  农工界:深化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设

  安宁疗护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安宁疗护工作高质量持续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建议——

  一、推进安宁疗护运行体系建设。在二级以上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安宁疗护服务全覆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完善居家安宁服务。

  二、加强安宁疗护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家庭医生在疾病终末期服务能力,扩大不同专业医务人员安宁疗护培训,加强安宁疗护对外学术交流,建设安宁疗护医教研及实训基地。

  三、加大安宁疗护社会认同宣传。政府加强“世界安宁疗护日”等主题宣传,结合各种社区活动宣传安宁疗护的理念与服务,加快推进生命教育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明吉措姆:加强藏医药学国际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为巩固和加强我国藏医药学在世界的主权和话语权,维护我国文化主权,促进藏医药学的学科建设,建议——

  一、支持国内藏医药人才在海外的培养力度。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允许西藏藏医药大学采纳青海大学藏医药系的博士生内外联合培养方法,博士生学习期间可派遣到西方国家高校机构学习。

  二、建立留学生院。试点接纳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和蒙古国等友好国家的学生到我国学习藏医学,逐步面向全世界招生。

  三、支持和鼓励举办不同层次的国际藏医药学研讨会,加强学习和从事藏医药学人员的研究能力,大力推进西藏藏医药大学藏医和藏药的学科建设,将西藏藏医药大学在最短时间内建成世界知名藏医药大学。

  全国政协委员李浩:建立多元复合式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

  目前,按病种付费模式作为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点,已由试点逐步走向全面开展,但由于各地对中医病种及DRG/DIP相关支付探索和执行政策不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建议——

  一、国家层面牵头完善中医优势病种遴选原则、明确路径并推行实施。

  二、收集总结各地区中医支付改革经验,组织协同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推进中医支付改革相关政策。

  三、推行中医优势病种付费,合理制定其支付标准并动态调整,对于中医非优势病种、中医具有辅助疗效的病种,探索中医特色治疗项目服务包额外支付。

  四、积极推进探索富有中医内涵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

  五、同步推进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苏洵:高度重视口腔种植体集采后行业健康发展

  当前,国产口腔种植体产业出现产值下降、企业亏损、创新乏力等发展困境,应引起行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建议——

  一、有关部门高度关注口腔种植体集采报量使用落实情况,加强集采联合监管力度,并出台相应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鼓励国产化产品创新。

  二、完善公立医院有关采购政策。对于国产能够满足相同临床需求、具有价格优势的,在政策上鼓励使用国产产品。树立国家公立医疗机构引领作用,明确国产品牌使用占比。完善口腔医保支付条件,对于国产种植耗材按照一定比例纳入医保,或支持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的政策适用于国产品牌种植体诊疗费用。

  三、加大国产口腔产品宣传力度,打造国产口腔产业集群。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