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药食同源”这个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药食同源如何创新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生活化,为大众提供贴近个性和贴近生活的便利选择。主要包括“个性匹配”“使用便利”“接受度”等方面。
在“个性匹配”方面,让大众知道“我该用什么”。一是研发“轻量化体质自测工具”,大众的核心困惑是“不清楚自己的体质该对应哪种原料”,需建立简单易懂的“需求-材料”匹配体系,避免盲目跟风。不需要复杂的中医理论,可以通过日常需求设计简单问卷或测试表,帮大众快速定位需求。二是按“人群”细分产品组合,可根据不同人群的日常需求,针对性研发各种产品组合。如针对办公室白领推出抗疲劳组合,针对产妇推出产后调理组合,针对老年人推出强身健骨组合。
在“使用便利”方面,让大众觉得“用起来简单”。传统药食同源需要多个程序制作,可通过简化流程、优化形式降低使用门槛,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一是把“复杂步骤”提前做完,针对大众没时间处理食材的痛点,创新性预处理好材料,拆袋就能用。二是适配多场景的便携形态,针对大众在通勤、办公、出差等不同场景需求,创新性研发便携形态的产品,摆脱必须在厨房制作的限制。
在“接受度”方面,让大众觉得“有效、好吃又安全”。针对大众关注的产品功效性、口感和安全性,应完善科研数据,尽可能提供产品功效和安全性资料,最后解决口感问题。一是告别药味,让天然调味增加口感。如用红枣调节茯苓的淡味,用蜂蜜调节菊花的微苦味。二是用科学背书,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通过权威科学研究提供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数据支撑,解决大众对于“是否有效、长期食用是否安全” 的核心关切。
当下药食同源生活化是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需通过创新性科学研究,提供大众更科学、便捷、美味的应用体验。
整理 | 政协融媒记者 唐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