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需要传承 ——在塘田战时讲学院建院8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邵阳县 05-19 1

红色基因,需要传承

——在塘田战时讲学院建院8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刘志刚

 

今天,县委县政府主持召开“塘田战时讲学院建院80周年研讨会”。大家欢聚一堂,畅谈研学成果和体会,太好了!与会者有吕振羽同志的乡人和亲人,有吕振羽同志革命思想,革命实践的崇拜者和传播者,尤其有一批对吕振羽同志的理论和思想研究在全国很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教授,他们千里迢迢前来参会,可喜可颂。我应邀参会,很高兴,听了大家讲的,很感慨。有感而发,谈两点感想。

一、 塘田战时讲学院虽然历时不长,但意义重大而深远。

1938年吕振羽同志受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共驻湘代表徐特立的委派,来塘田市这个偏远的小镇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为抗日战争培养基层干部。这一主张是吕振羽给党组织的建议,他又身体力行去组织实施,这说明他心中装的是国家大局。也说明这里是一方热土,这里的人民对抗战有一片热心。学院开办八个月即遭国民党勒令解散,说明革命斗争环境的恶劣、形势的艰困。

学院解散后,吕振羽老夫妇去了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和统战工作;后去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随刘少奇去了延安;战后去了东北,参与创办东北人民大学。那么这个学院只是吕振羽革命生涯的一个点,该怎么给她定位定格?我以为,吕振羽作为一位老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学院的历史定位因吕振羽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定位而定了位,因吕振羽在那场革命斗争中所作的贡献的定格而定了格。尽管如此,今天仍然需要研讨,需要挖掘,需要深化,需要弘扬,让历史在人民心中得以延续,得以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故事,红色传承,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二、 我对吕振羽很景仰,对吕振羽夫人江明很敬仰,我们这种关系有来由,有因缘。他们的革命人生、革命精神和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

196212月,吕振羽夫妇回了趟家乡,并且在县一中为全校师生作了一场精彩动人的报告。我1963年进一中读高中,就听闻了吕振羽的许多美好故事和传说,这就在我年轻的心理激起了浓浓的兴趣,一段时间我在校图书馆借阅了吕老的著作。直到今天我的家里还收藏有几本吕振羽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另外,邵阳县一中与学院还有不为人知的一层关系,也就是学院遭解散后,曾秘密迁移到武东中学(一中的前身)一段时间,武东即武冈东乡,吕老的档案中填的籍贯就是武冈东乡,而非邵阳。

江明同志也是一位老革命,上世纪三十年代,即投身了革命。1938年随吕振羽参与创办学院,并在斗争中结为夫妻,成为终身伴侣。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们相依相伴,相濡以沫。吕振羽对革命的贡献,自有江明的一份功绩,吕振羽在劫难的岁月里,江明如煎如焚,奔走呼号,直至平反昭雪。

江明在老一辈革命家中很有人缘,生前身后都获得高评。

她家客厅挂有开国上将张爱萍题词书写的赠给江姐的条幅:“暮年傲霜雪,壮志激雷霆”。

2005年,江明九十岁过世后,中共中央国家工委编辑出版了《身边的榜样》一书,江明的事迹收录其中。

2007年纪念建军80周年;全国妇联编辑了《巾帼英雄》邮册,江明位列380位巾帼英雄之中。

我因了一个事情第一次与江老见面是1987年元月,地点是北京西皇城根南街50号,他们家的那个四合院。偌大的一个四合院当时住了一家五口,其它都是藏书。两年多后我再去看望江老时,她住进了新建的普通楼房:她把四合院和25千余册藏书都捐献给了吉林大学。中间很多精装线装古籍为国家的孤本或绝本,她没有把这些留给儿孙而献给了国家。他当时跟我的解说是,她在落实吕振羽的遗愿。江明同志的高风亮节,一腔忠诚由此可见。我深深感到,人也好,事也好,精神境界也好,就是怕比,一比就能分出个高低,分出个好丑。联想到有些官员的金钱至上,谋私谋利,贪污受贿,违法犯罪,这个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

从我们第一次见面结识起,江明同志就认可了我,她主要认可我的可信和可靠;认可我有公道心,有正义感的秉性,认可我嫉恶如仇,不惜冒个人风险也坚持实事求是的品格。实际上我一开始就深切感受到江明同志对革命的忠诚,思想的纯真,在她心目中真正占据位置的只有革命。她有思想、有个性,憎爱分明,她评人判事,以对革命态度的真假来分好坏和亲疏。

我在和江老长达19年的交往中,她把我看得如同家人,视同亲人。只要一见面她就给我讲革命传统,嘱我要守住本色,保持纯洁、保持对党的忠诚。尤其在党风不正,世风不好的大气候下,要把控好自己,不能变质。在与她交往的岁月里,她又让我接触了一批老革命,我从他们身上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志同道合,什么才称得上真正的革命者,什么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江老对我关爱有加,细致入微,殷殷之情,溢于言表。只要有一段时间未通音信,她就会打电话来询问情况;只要有熟人去北京与她见了面,就要问及我的近况;我只要去北京就要去她家吃饭,如果哪一次没去吃饭还会打电话责备。1995年我在北京全国市长学习班学习二个多月,哪天天气变化了,她都要打电话来,要我增加衣服,不要受寒;天气干燥了,就会嘱我要多喝开水……。江老的关爱感动了我一家人,我的妻子和女儿随便哪一位去北京也必定登门看望、问候江老。

今天回忆起来,往事仍然历历在目,情感的暖流仍然涌流在心。

 

2019517

(作者系政协邵阳市第九届委员会主席)

推荐
观点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A
      标准 特大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