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双牌创建成“中国和文化之乡”的建议

双牌县 03-21 1

关于将双牌创建成“中国和文化之乡”的建议

发言委员 桑显瑛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天地之间和为贵,百善之中孝为先。 “和”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含着以和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外和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创建“中国和文化之乡”对于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我县的文化底蕴,形成双牌的文化品牌,提升双牌的内外形象,推动双牌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本人就我县创建“中国和文化之乡”谈点粗浅的看法,供领导参考。

一、创建“中国和文化之乡”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在双牌的落地落实。“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中国和文化之乡”创建活动,势必要对我县“和”文化底蕴进行挖掘,对“和”文化建设的亮点进行宣传,对“和”文化的传播载体进行丰富,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县“和”文化的研究,普及“和”文化知识,加深对“和”文化深刻内涵的认知,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

2.有利于树立独具个性的双牌文化品牌。一个个性鲜明、形象正面的文化品牌对于提升当地的知名度、美誉度、传播度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各个地方的党委、政府都对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情有独钟,不遗余力。如我市江华县着力打造“瑶”文化,东安县尽力创建“德”文化,江永县倾力塑造“三千”文化,道县则全力传播理学文化等等。双牌由于建县较晚,且是由零陵、宁远、道县三个县区的边远山区乡镇划拼而成的,地方文化虽然丰富、多元,但底色比较分散,脉络不很明晰。从丰富多元的地方文化当中归纳、提炼出一条文化主线紧迫而意义重大。我们认为,“和”文化能够较好地体现双牌地方文化的特质和共性。同时,将“和”文化作为双牌地方文化建设的品牌具有多重特点,其一,符合主流价值观,容易被上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所认同;其二,个性鲜明,有唯一性,通过百度查找,全国尚无“中国和文化之乡”的新闻报道,在地方文化品牌的创建中独身一帜;其三,有较强的号召力,“和”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儒、释、道三家都蕴含着丰富的“和”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是当今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和”文化品牌的社会号召力是显而易见的。

3.有利于促进我县全域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是旅游的支撑和灵魂。旅游只有与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才能“兴得起、吃得开、走得远”。塑造好“中国和文化之乡”的文化品牌,对于我县落实“以旅游发展为统筹,强力推进“旅游+”和“+旅游”工程,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创建“中国和文化之乡”条件基本具备

1.双牌“和”文化底蕴较为深厚。一是有名重古今的天下和山阳明山。阳明山古称阳和山,明嘉靖年间才更名为阳明山。阳明山“名字藏和意,景中含和韵,民间有和声,文化传和音”,其天下和山的美誉已逐渐为人认可。二是有舜象相和的千古传说。象因与舜有隙而被舜封之有庳(今江村访尧一带),但象到有庳之后守土尽责,为臣循矩,为官有道,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成为“浪子回头”的典范。舜帝闻之,遂有南巡之举,实现了兄弟相和。三是有和谐安宁的淳朴民风。我县连续20年获评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县,连续11年获评“全省平安县”。先后荣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称号。社会和谐安宁,经济发展环境尤佳。

2.双牌“和”文化建设卓有成效。一是举办“和”文化旅游节推广“和”文化。2006年至2017年,我县连续举办了十一届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在海内外影响广泛,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经贸交往,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二是形成了建设“和”文化的社会合力。如湘一·阳明学校在为教学楼等设施命名时都冠以“和”字,将两栋教学楼命名为“睿和楼”、“雅和楼”,将办公楼命名为“德和楼”、“润和楼”;将学生食堂命名为“俭和楼”,将男女生宿舍分别命名好“宁和楼”、“温和楼”;而一些小区也以和命名,如“中和家园”等等,给人一种“和风拂面”的感觉。三是打造了一批传播“和”文化的平台。向社会各界征集了上万个“和”字,并建立了阳明山“和”字展馆,建设了万和湖、永和塔、泰和亭等景区、景点,在县城建设了全国最长的永和文化长廊等等。

三、创建“中国和文化之乡”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创建共识。建议县委、政府就我县创建“中国和文化之乡”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研究决策并以人大决定的形式予以明确。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创建共识,将“和”文化作为双牌地方的主打品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2、明确创建目标,制订创建方案。编制好我县“中国和文化之乡”的创建方案,力争用2—3年时间创建成功。

3、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创建。成立强有力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加强创建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注意将其与城市建设、旅游开发、产业发展、机关文明创建结合起来,增加“和”文化的传播载体和平台;搞好“和”文化的挖掘、研究工作,搜集整理好各种文史资料和档案;继续开展“寻和之旅”活动,争取将55个少数民族代表人士题写的“和”字收集,丰富阳明山“和”字馆馆藏;加强与评定单位中国伦理学会的联系沟通,条件成熟时及时申报,争取早日将“中国和文化之乡”的牌匾请到双牌落户。

编辑:唐明珍 周凌志

推荐
观点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A
      标准 特大
      A